雖然不少區塊鏈項目表面上仍然「正常運作」,但實際運作已陷入停滯——這類項目在加密貨幣市場中被稱作「幽靈鏈(Ghost Chain)」,而這種現象正呈現增加趨勢。這些看似活躍的區塊鏈,其實早已失去實際功能,缺乏開發進度、用戶參與與流動性,形同「數位鬼城」。近期,幣安(Binance)下架新經幣(XEM)等多種代幣,也是出於類似考量。
根據韓媒報導,所謂「幽靈鏈」,是指幾乎沒有開發者活動、社群互動極為稀少的區塊鏈項目,雖尚未正式終止,但實則處於「功能終止」的狀態。即便是曾受企業投資或市場熱烈關注的項目,如果無法穩定建立使用者基礎,最終也難逃走向關閉的命運。過往備受矚目的 Diem、柯達幣(KodakCoin)與Luna便是典型案例——儘管一度集資億萬美元、媒體高度關注,仍因未能建立可持續的生態系而漸遭遺忘。
根據觀察,逐漸淪為幽靈鏈的項目多會出現幾項警訊:包括開發程式庫中長時間無程式貢獻(commit)、官方 Discord 討論群無人回應、技術路線更新停擺、每日交易量極低等,都是值得投資人警惕的訊號。此外,一旦相關代幣在主要交易所遭到下架、或流動性急遽下滑,也可能代表該項目已失去市場信心。例如幣安於6月宣布退市的 WAVES、OMG Network(OMG)、新經幣(XEM)與Wrapped NXM(WNXM)等,官方就特別指出這些幣種存在交易量過低、流動性欠佳與開發停滯等問題。
對開發者與投資者而言,及早識別並避開幽靈鏈至關重要。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項指標進行評估:其一,是否仍持續更新 GitHub 程式碼;其二,社群平台(如 Telegram、Discord 或 X)的互動頻率;其三,是否仍有穩定的鏈上交易與流動性表現;其四,專案官方網站與白皮書等資料的最新更新時間。若僅憑包裝進行判斷,極可能讓用戶將資源投向「實質已終止」的區塊鏈。
這些乍看之下仍在運作的區塊鏈,其實本質早已失能,其存在為整個產業提供重要警示:「單憑技術基礎遠不足以判斷項目是否健康運作」,真正支撐區塊鏈生命力的,是活躍的用戶參與、開發投入與社群經營。幽靈鏈不僅是過時項目的殘留,更是對那些未能建立健康生態系統之專案最終命運的具體寫照。
關鍵詞:幽靈鏈、幣安、XEM、Diem、Luna、KodakCoin、退市、流動性、GitHub、社群活躍度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