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近期針對「流動式質押(Liquid Staking)」發表一份部門層級的意見聲明,隨即在加密產業內部引起正反兩極的反應。雖然該聲明被許多市場參與者視為加密業務邁向合規化的「正面信號」,但也有聲音指出,這份意見並無法律效力、且非SEC整體立場,因此未來仍充滿「法律不確定性」。
根據 CoinDesk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發表的這份聲明,並非正式規範、指導原則或具有拘束力的指引,而僅代表SEC內部特定部門的觀點。Marinade 負責機構質押業務的主管 Scott Gralnick 表示:「這份文件不是法律,很有可能在未來成為爭議焦點。」他進一步指出,業界應聚焦在推動如「市場結構改革法案」等具體立法進展,以爭取明確、具可預期性的監管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該聲明特別指出「流動式質押本身不被視為證券發行行為」,為產業釋出一項初步利多訊號。Lido Labs 法務長 Sam Kim(薛姆·金)認為,針對基本形式的質押架構,這項立場確實具有「正面啟示」。不過他也提醒,涉及「重複質押(Restaking)」、「跨鏈質押」與「衍生商品結構」等複雜操作,目前仍缺乏具體的法律框架。
儘管流動式質押能提供使用者兼具「報酬」與「資產流動性」的優勢,但由於各協議的技術設計大相逕庭,監管上挑戰重重。SOL Strategies 策略長 Michael Hubbard 分析指出:「若協議維持如1:1代幣鑄造、不得保證收益等基本形式,有望取得監管明確性。」不過他也強調,若相關業務超出邊界,「SEC可採取完全不同的裁量方向。」
除了監管議題外,市場高度關注的另一焦點是「稅務處理方式」。目前美國尚未明確界定用戶透過流動式質押獲得的報酬,應在「領取時點」或「處分時點」課稅。Alluvial 營運長 Evan Weiss 表示:「相關課稅問題尚處於法律爭議階段,國會也正積極推動對應法案。」
他同時指出,涉及「信託稅制(Grantor Trust)」及「遺產與贈與」的稅務設計,將成為質押功能納入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等金融產品時的最大技術障礙之一,代表業界還有待克服的制度挑戰。
評論:SEC此番僅代表部門觀點的聲明,對流動式質押與其參與者而言,雖釋出樂觀訊號,但就整體監管實務與稅法適用層面而言,仍離「明朗化」有一段距離。隨著加密市場不斷成長,產業與監管單位間的溝通協商,將成關鍵推力。
綜上所述,美國監管機構正逐步針對「質押機制」提出初步見解,雖未具法律效力,但市場已顯現出對於「逐漸明確化的規定方向」懷抱期待。業界仍需透過合作與監管對話,加快制度化腳步,以因應未來潛在的法律挑戰與合規需求。
關鍵詞:流動式質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稅務處理、法律不確定性、衍生商品、重複質押、跨鏈質押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