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於 24 日(當地時間)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儘管加密貨幣日漸具備「經濟影響力」,但目前其代表性資產——比特幣(BTC),仍未被納入官方經濟統計。這代表即使加密貨幣已對全球能源消耗與經濟活動造成實質影響,依然遭排除在傳統國民帳戶體系之外。
報告中,IMF強調即將上路的「2025年國家帳戶體系 」(2025 SNA)改革將首次反映「數位科技」對經濟的影響。這套更新版經濟統計準則,由IMF聯合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及其他主要國際機構共同主導,已於今年初獲得批准,目標是更全面衡量數位與資料經濟帶來的新形態「經濟價值」。
本次最大亮點,是「加密貨幣首次被納入GDP統計準則」之中。回顧 2008 年所制定的舊版標準,當時連比特幣都尚未問世,也未將「未創造具體商品或服務」的資產納入經濟活動範疇;然而,時至今日,加密貨幣礦工進行運算所消耗的能源,已可與阿根廷全國用電並駕齊驅,加密產業的規模與影響已不容忽視。
IMF進一步指出,除了加密貨幣外,包括人工智慧(AI)、雲端運算與電子商務等在內的關鍵「數位轉型技術」同樣具備顛覆傳統經濟邏輯的潛力,因此也應被納入國際統計標準及官方國民帳戶之中。根據規劃,「2025年國家帳戶體系」將逐步由各國採用,最遲於2030年前完成全面導入。
評論:這項改革象徵加密貨幣市場逐步擺脫「非主流」地位,轉為國際官方認定的經濟要素。IMF此舉不僅為數位資產納入全球政策框架奠定基礎,也迫使各國政府思考相關監管與評價機制,加快與「數位經濟」對接的腳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