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機構對以太幣(ETH)需求迅速攀升,越來越多企業正在調整其資產配置策略,顯示出明確的資金轉向趨勢。根據渣打銀行於 24 日(當地時間)發布的報告,目前企業財務部門持有的以太幣僅佔總流通量約 1%,但該行預估未來這一比例有機會提升至「10%」。報告指出,來自傳統金融資金的大量湧入與現貨 ETF 強勁需求,是推動此一觀點的關鍵因素。
渣打銀行分析指出,以太幣正從單純的數位資產,逐步轉變為企業可實際運用的「金融工具」。相較於比特幣(BTC),企業對以太幣的投資意願更為積極。這一趨勢的背後,來自於以太坊具備如「質押(Staking)回報」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多元應用潛力,被視為資產操作的高效替代方案。
機構參與熱度也反映在實際數據上。根據加密分析平台 Sosovalue 統計,美國現貨以太幣 ETF 的累積資金淨流入已達 94 億美元(約新台幣 3,060 億元)。其中,資產管理巨頭黑石集團(BlackRock,BLK)僅在 24 日單日就購買價值約 1 億 3,020 萬美元(約新台幣 424 億元)的以太幣。這也被視為 ETH 日益展現出比 BTC 更強「超額報酬」能力的原因之一。
渣打銀行資深分析師傑夫·肯卓克(Geoff Kendrick)指出:「越來越多企業正在從比特幣轉向以太幣,可見這一資產布局重構的脈絡已逐漸成形。」他補充,數位資產投資正進入新階段,企業開始實質重新分配持倉比例。
導致這股風潮的因素之一,是以太坊「質押」機制的存在。相較於比特幣無法產出持有報酬,以太幣透過網路質押即可創造約 3% 的年化收益,若結合 DeFi 投資,企業還能進一步提升資本報酬率。此外,對於監管環境較為嚴格的市場而言,以太幣也具備會計處理彈性,因此更具「吸引力」。
不過,相關風險仍需關注。根據藝恩投資(Bernstein)報告指出,目前已有部分企業涉足「再質押」與 DeFi 應用,這可能帶來流動性不足、合約漏洞等新型風險,機構需承擔原本未經歷的操作不確定性。
儘管存在挑戰,企業購買以太幣的速度仍未減緩。根據統計,7 月期間包括 Bitmine、Sharplink、Bit Digital 等多家機構新增持有超過 87.6 萬枚以太幣。其中 Bitmine 的持幣價值已突破 20 億美元(約新台幣 660 億元),目標是拿下整體以太幣供應量的 5%。
在需求強勁與市場預期推動下,以太幣價格表現亦十分亮眼。本月 ETH 一度突破 3,900 美元(約新台幣 12 萬元),創下自去年 12 月以來的新高,並在短短數週內漲幅達 50%。渣打銀行預估 ETH 的短期目標價為 4,000 美元(約新台幣 12.5 萬元),而 BitMEX 共同創辦人亞瑟·海斯(Arthur Hayes)則認為價格有望衝上 1 萬美元(約新台幣 31 萬元),而比特礦業公司 Bitmine 則喊出高達 6 萬美元(約新台幣 187 萬元)的長線目標價。
加密領域觀察家克里斯·布尼斯基(Chris Burniske)也分享看法,他表示:「以太坊已從『最不受喜愛資產』轉型為現今機構最青睞的項目之一。」而另一名分析師 Crypto Wolf 則指出,即便採較保守角度,ETH 也有望站上 8,000 美元(約新台幣 25 萬元)。他同時提醒,若觸及高點後,市場仍可能出現「20~25%」的健康回調。
評論:過去十年中,比特幣一直是機構的首選加密資產,但以太幣透過實用性、收益性與發展潛力,正在逐步撼動這一格局。若企業持有達到流通量的 10%,勢必將為 ETH 市值帶來歷史性變革,其在數位金融領域的地位也將根本性地重塑。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