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市場關注的 8 萬枚比特幣,疑似與 2011 年交易所駭客事件有關
一筆涉及 8 萬枚比特幣(BTC)、市值約達 13 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 418 億元)的場外交易(OTC)近期透過美國加密資產管理公司 Galaxy Digital 完成,引發加密貨幣社群高度關注。值得注意的是,鏈上分析顯示,這批「沉睡超過十年」的比特幣,極可能與 2011 年知名駭客事件有關,重新掀起加密世界的歷史傷痕。
根據 CryptoQuant 執行長朱其英(Ki Young Ju)於 24 日(當地時間)在 X(前推特)表示,這 8 萬枚比特幣可能源自當年遭駭的初期交易所 MyBitcoin。他指出這筆資產自 2011 年 4 月後就從未啟用,正好與 MyBitcoin 被攻擊時間點吻合。鏈上資料顯示,相關地址在過去 14 年裡從未啟動轉帳。
MyBitcoin 交易所曾是一家早期提供錢包與託管服務的平台,但於 2011 年遭駭客入侵並宣告倒閉,損失用戶資金約 7 萬 2,000 美元(當時約新台幣 1 百萬元)。該事件與加拿大駭客組織 Hack Canada 有關,司機人 Tom Williams 在事件一個月後宣稱展開賠償程序,之後卻音訊全無,至今下落不明。
如今,來自該地址的大量比特幣突然出現在市場上進行處分,引發社群對操控者身份的諸多猜疑。不乏聲音認為,真正的控制者可能是失蹤已久的 MyBitcoin 負責人,甚至是駭客本身。更令人震驚的是,若以駭客當年得手時的價格估算,如今的獲利可高達 13 萬倍。
對此,Galaxy Digital 僅簡要回應表示,此次交易屬於某早期持幣者「清算遺產」的行為,並未透露該錢包背後的擁有者身份。朱其英批評此舉過於草率,認為若未經完整鏈上分析、就直接執行交易,將引發合規與道德的重大疑慮。
評論:此事件凸顯出「詞」加密貨幣的匿名性與「詞」鏈上追蹤的技術限制。即使區塊鏈公開透明,當私鑰持有者不出面,一切仍舊是一團迷霧。此外,缺乏行業間審慎的「KYC(了解你的客戶)」與資產來源審查機制,也為歷史駭客資金進入主流市場打開了缺口。
截至撰稿時,比特幣(BTC)價格反應相對冷靜,略漲 1.2% 至每枚 117,686 美元(約新台幣 163.4 萬元),總市值來到 2.35 兆美元(約新台幣 326.6 兆元),呈現相對穩定的「詞」市場氛圍。
此案例提供產業關鍵反思:即便是十年前的沉寂帳戶,在今天依然可能引發一場信任與安全的風暴。長期持幣者的潛在拋售壓力,與歷史資產的合法性驗證,恐將成為監管機構與交易平台日後無法忽視的「詞」風險點。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