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企業積極囤積比特幣(BTC),市場競爭加劇,傳統金融體系正面臨潛在的動盪。根據加密貨幣分析師亞當·李文斯頓(Adam Livingston)於 24 日(當地時間)在社群平台 X 表示,這不僅僅是一波「需求激增」,更可能是一次「歷史性的轉捩點」。
李文斯頓指出,如今越來越多企業吸收絕大部分新產出的比特幣,已逐漸成為市場常態,並可能對「法定貨幣主導的金融體制」帶來結構性衝擊。他援引數據指出,目前上市企業總共持有約 85 萬 8,850 枚比特幣,依當前價格計算市值約為 930 億美元(約新台幣 2.92 兆元),佔全球流通量約 4.09%。
在這波趨勢中,MicroStrategy(MSTR) 是明顯的領頭羊。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累積 59 萬 7,325 枚比特幣,市值相當於約 649 億美元(約新台幣 2 兆元)。其採取的策略是透過增發股票籌資,再回購比特幣,進而拉升每股比特幣的價值,推動股價上漲。李文斯頓將這種循環稱作「比特幣飛輪」,並點出此策略即使帶來股權稀釋,卻同時強化了企業價值,任意削弱了法幣的主導地位。
此外,比特幣供給方面也出現顯著趨勢。今年區塊獎勵自 6.25 BTC 減半至 3.125 BTC,下一次減半預計將於 2028 年進行。由於挖礦報酬已大幅減少,越來越多礦工選擇持幣代售,使得市場新增流通供給大幅趨緊,間接加劇比特幣的「稀缺性」。
根據鏈上數據平台 CryptoQuant 的統計,目前交易所內的比特幣儲備僅剩約 240 萬枚,創下多年新低。若大型企業與機構投資者進一步擴大購買力道,該數量在未來數月可能迅速接近枯竭。
評論:李文斯頓指出,這一系列變化所描繪的未來,並不是一場單純的「比特幣牛市」,而是可能走向「超級比特幣化(hyperbitcoinization)」的徵兆——即比特幣逐漸取代法定貨幣,成為主要的「價值儲存型資產」。
他強調,若有更多監管機構允許企業將 BTC 納入資產負債表,將吸引大量企業跟進布局,屆時早期進場優勢將徹底消失。他同時指出,若機構大量吸納比特幣持續發生,散戶投資人的參與門檻可能水漲船高,交易難度增加。
評論:隨著企業財務長逐步將比特幣視為一項戰略型資產,財務管理邏輯正悄然進行模式轉變。綜合來看,從交易所庫存下降、供應減少,到企業大規模收購策略,比特幣正走向一個關鍵的牛市與新金融秩序交會的臨界點。
如今市場關注的焦點,已經不再是「比特幣會漲到 10 萬還是 50 萬美元」,而是「面對這場早已開始的金融轉變,我們能否及時應對」。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