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加密貨幣市場分析平台 Santiment 於 24 日公布的最新報告指出,儘管比特幣(BTC)價格持續吸引散戶投資者關注,但他們在整體市場中的影響力依然有限,而真正推動市場動能的,仍是資金雄厚的機構與高淨值投資者。
Santiment 表示,自川普總統公開建立美國國家比特幣儲備策略以來,加密資產在政府與金融機構間的接受度顯著提高。比特幣如今更被視為與「黃金」和「石油」等並列的「戰略型資產」。
在機構購買力不斷強化的同時,美國聯邦政府也決定暫停出售自司法程序中取得的比特幣,反映政府對該資產價值的重新評估。更進一步地,像是新罕布夏州等地方政府,亦嘗試透過立法授權以公帑購入加密貨幣及貴金屬,作為避險用途。
企業方面,越來越多上市公司積極建倉比特幣。商業智慧企業 Strategy 最近便再度購入價值 13.4 億美元(約新台幣 1,902.8 億元)的比特幣;日本企業 MetaPlanet 也宣布出手買進總價值約 1.26 億美元(約新台幣 178.8 億元)之比特幣。評論:這些公司在市場波動中,展現出「逢低加碼」的長期策略,勢必進一步強化持幣集中現象。
相較之下,Santiment 指出,散戶則多半傾向於在價格上漲時實現獲利,不僅分散了多數持倉,也弱化了對整體市場走向的影響。
目前,以持幣規模劃分,持有不到 10 顆比特幣、總價值低於 100 萬美元的錢包,僅佔整體流通量的 17.5%;而持有 10 顆以上比特幣者,竟掌握了超過 82% 的市場流通量。
根據報告,持有 10 至 100 顆比特幣的錢包主要為「中小型機構」,而 100 至 10,000 顆比特幣的錢包則多為「大型機構與流動性提供者」。此類資金實力充足的長期持有者約掌握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比特幣流通量,進一步凸顯了當前市場格局由機構主導的趨勢。
評論:加密貨幣市場正快速朝向「機構化」發展,未來風險資本與政府政策將成為左右市場的重要力量,而散戶的角色則愈加邊緣化。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