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比特幣(BTC)不如以太幣(ETH)或卡爾達諾(ADA)等加密貨幣支援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簡稱PoS),因此無法進行「原生質押」,但隨著去中心化金融(DeFi)與比特幣擴充協議的發展,BTC 持有者仍有多種方式可實現資產收益。目前市場上的選擇包含中心化借貸平台、以太坊上發行的包裝比特幣(WBTC)、以及像 Stacks、Babylon 這類比特幣擴展網路等替代方案。
根據綜合資料,比特幣持幣者若希望在礦工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創造額外收入,WBTC 是相對常見的選擇之一。WBTC 為與 BTC 1:1 映射的以太坊代幣,可在 Aave、Curve 等主流 DeFi 平台上用於借貸、提供流動性或進行收益農耕。不過,這類跨鏈設計存在橋接合約、智能合約與託管商 BitGo 的潛在風險,在用戶信任層面仍存不確定。
與此不同,Babylon 和 Stacks 則提供不將 BTC 移出原鏈的收益選擇。Babylon 採用一種時間鎖定協議腳本來保障資產安全,而 Stacks 所採用的「傳輸證明(Proof of Transfer,簡稱 PoX)」機制,允許 STX 持有者獲得 BTC 資產作為質押報酬。此類機制強調維護比特幣的「去中心化」與「高安全性」特質,提供更貼近比特幣理念的收益方式。
另一方面,包括 Binance、Nexo、Ledn 等中心化借貸平台也提供 BTC 收益方案。這類平台主要透過 BTC 作為抵押品向機構放貸,再將利息回饋用戶。然後,過去 Celsius、BlockFi 接連破產的實例,凸顯用戶高度依賴平台營運穩健性,有避不掉的信任與資產保管風險。評論:中心化方案雖然便於操作,但可能違背了比特幣「無須信任第三方」的初衷。
在收益產品多樣性方面,Binance 是推動較積極的業者之一。該平台提供包括短期彈性收益商品「Simple Earn」、預測資產價格表現的「雙幣投資」,以及平台代為參與 DeFi 運作的「鏈上收益」等選項,滿足不同風險承受度的用戶需求。多樣化產品提供投資人以非挖礦方式參與 BTC 的潛在回報。
然而,這些 BTC 資產收益模式在技術創新之餘,也引發部分比特幣社群的質疑聲浪。儘管能提升資產利用效率,從智能合約風險、託管風險到監管壓力等問題,始終讓人擔憂與比特幣初衷產生衝突。評論:比特幣經濟模型的變化,可能挑戰其作為「去中心化信任最小化系統」的核心精神。
隨著應用產品不斷演進,比特幣資產化是否持續發展,將取決於市場接受度與整體風險管理機制的成熟程度。在挖礦之外創造收益的下個十年,比特幣持有者勢必得在去中心化與收益率之間做出取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