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前 Algorand(ALGO) 技術長 John Woods 的說法,要讓比特幣(BTC)在未來免於「量子電腦」威脅,唯一方法就是將比特幣轉至全新的地址並「不進行花費」。他指出,這種方式可確保比特幣的公開金鑰不會外洩,成為短期內因應量子風險的實用策略。
根據 Woods 本人於 21 日(當地時間)在社群媒體的說法,若使用者將比特幣發送至新的錢包地址但不花費,該地址的金鑰仍保持加密狀態,量子電腦因而無法取得攻擊目標。這是因為比特幣的地址設計是將「公開金鑰雜湊」做為對外顯示的資訊,只有當進行交易、「花費」比特幣時,公開金鑰才會暴露於區塊鏈上。換句話說,一旦不執行轉帳,就無法從公開資訊得知實際的金鑰細節。
目前,擔憂量子電腦日後可能破解比特幣主要加密方法「橢圓曲線簽章演算法」的聲音持續升高。資產管理機構 Capriole 投資公司負責人 Charles Edwards 曾警告,若量子電腦能達到 700 量子位元(qubits),即可能破解比特幣的現行加密防禦機制。
雖然目前的量子電腦尚未構成實際威脅,但許多專家預測,未來兩至三年內可能會出現重大技術突破,屆時區塊鏈產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Woods 也表示,在更完善的〝量子抗性〞加密技術推出前,將不打算花費的比特幣轉至未使用過的新地址,仍是目前可行的「暫時性保護措施」。
不過他也提醒,一旦用戶將比特幣轉出使用,該地址的公開金鑰便會顯現,若此時擁有高效量子電腦的攻擊者進行運算,即有可能透過公開金鑰運算出對應的私鑰,藉此盜取資產。因此,他的建議被業界視為「現階段實用的替代路徑」,等待更強加密方案問世前的保險做法。
另一方面,微策略(Strategy)創辦人 Michael Saylor 對此則持較為樂觀的態度。他認為,即使量子電腦技術日後成熟,比特幣的數學架構仍不易被摧毀,強調系統性安全性具備韌性。
在市場價格方面,截至 21 日,比特幣報價為 82,653 美元(約新台幣 1,107 萬元),日跌幅達 9.9%。即便價格回落,同期間交易量卻急升 45%,達 1,152 億美元(約新台幣 154 兆元),顯示市場關注度不減,甚至有可能集中至資產核心。
評論:雖然量子電腦威脅目前仍屬預期性風險,但已有助於推動使用者安全認知及密碼學研究進展。從長遠來看,發展「量子抗性」技術將是確保比特幣與區塊鏈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關鍵詞:比特幣(BTC)、量子電腦、量子抗性、公私金鑰、橢圓曲線演算法、安全性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