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機構投資人大量採用穩定幣,區塊鏈隱私不足恐爆資安風險

機構投資人大量採用穩定幣,區塊鏈隱私不足恐爆資安風險 / Tokenpost

機構投資人日益活用穩定幣,交易隱私保障成隱憂

隨著加密市場日漸成熟,機構投資人加速使用穩定幣進行鏈上交易,但交易「透明度過高」反倒引發資安疑慮。根據隱私區塊鏈專案 Aleo 的最新報告指出,若缺乏妥善的「隱私支付基礎建設」,機構難以在公開區塊鏈上確保交易安全,甚至恐導致佈局策略外洩。

根據 Aleo 於 24 日(當地時間)發布的《隱私落差報告》(The Privacy Gap Report),目前大型金融機構與交易所雖已透過鏈上系統處理數兆美元等級資產,但絕大多數交易仍發生於「全公開」的區塊鏈上,導致交易流向、資金策略在無意中暴露於潛在競爭對手與惡意行為者眼下。

報告指出,截至今年月平均穩定幣交易量已高達 1 兆 2,500 億美元,不過其中用於「具隱私保障」支付的比例僅 0.0013%,僅約 6 億 2,440 萬美元。換言之,超過 99.9% 的交易資料可被即時追蹤與解析,對金融機構造成潛在風險。

案例顯示,美國政府在 6 月進行的一筆高達 3 億 2,000 萬美元的跨部門資金調撥中,其中包含 2 億 2,550 萬美元的沒收資款,整筆資金轉移過程皆可鏈上追蹤。另一例則是機構做市商 Wintermute 單月在鏈上處理約 673 億 4,000 萬美元資產,每日超過 7 萬筆交易也都全數公開留存於網路上。

Aleo 表示,這樣的「透明過剩」不僅是資料隱私問題,更可能讓對手解讀機構的交易策略與資金重分配時間點,使其面臨「前置交易」(Front-running)以及潛在的「市場操縱」風險。尤其對如以太幣(ETH)等透明度極高的公鏈來說,情況更加嚴峻。

評論:在區塊鏈既有網路缺乏隱私層的情況下,對於追求資安與競爭優勢的機構投資人而言,使用公開鏈可能成為漏洞來源。

Aleo 強調,僅有導入合規的「隱私支付基礎建設」,機構才有可能真正實現鏈上資產保護。目前已出現部分具合規潛力的系統,預期未來有機會吸收 2~5% 的總交易量,約當 10 億至 25 億美元的級距。

在加密產業機構化與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如何於「透明性」與「隱私保護」之間取得技術平衡,已成為穩定幣生態發展的關鍵分水嶺。這或將決定未來機構參與比例與鏈上資金活躍度的高低。

關鍵詞:機構投資人、穩定幣、區塊鏈隱私、安全風險、前置交易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