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加密貨幣產業邁入成熟階段,提升「合規性」與「實用性」成為關鍵發展趨勢。這個誕生於「去中心化」與「金融創新」理念下的產業,如今正積極打造與機構投資人及傳統金融連結的溝通基礎設施,期望突破過去在監管與溝通效率上的限制。
根據韓媒報導(24 日),在早期階段,許多加密貨幣創辦人曾宣稱正在「重建金融系統」,但現實情況下,加密貨幣服務仍難以滿足監管要求,導致銀行、場外交易(OTC)平台及機構投資人對該領域的參與度持續受限。尤其在通訊方面,傳統的監控與審計系統難以適用目前主流加密社群平台如 Telegram、X(前身為 Twitter),這些平台雖具高人氣,卻普遍存在垃圾訊息、釣魚攻擊、身分冒用等安全風險,亦缺乏留存官方紀錄的能力。
美國大型投資銀行摩根大通(JPM)於 2021 年便因員工使用 WhatsApp 及私人帳號迴避監管而遭美國監管機構開罰 2 億美元。這些事件對加密產業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缺乏可追溯與信賴的溝通管道,將成為機構參與的最大門檻之一。
為解決業界痛點,數位資產數據平台業者 The Tie 推出新型通訊平台「Bridge」,該平台兼容如 Global Relay 等傳統金融機構使用的審計系統,協助達成合規標準。The Tie 執行長喬許·法蘭克(Josh Frank)指出:「機構投資人不可能在 Telegram 群組裡一邊懷疑對方真實身分一邊進行交易,也無法再依賴這些缺乏基本合規架構的平台。」
Bridge 採用企業郵件域名驗證、營運者認證(KYB)與用戶身分驗證等方式,過濾惡意實體,確保機構之間能安全地交換訊息。新加坡機構投資公司 QCP 執行長 Melvin Deng 表示:「全球監管機構要求所有溝通必須留有追蹤紀錄且便於稽核,Bridge 則將相同標準套用至加密原生環境,成為極具突破性的解決方案。」
同時,Bridge 也著重「團隊協作效率」,法蘭克提到:「當員工變動時,無需一一關閉或重建聊天頻道。中央化管理設計可保留溝通紀錄並無縫轉移,減輕機構管理上需處理數十個對話頻道的負擔。」
除通訊外,Bridge 亦內建完整的交易紀錄與稽核功能,交易完成與訊息查閱狀態皆以時間戳記方式記錄,提升資料透明度與組織級別管理能力。此外,該平台支援以 AI 技術分析數位資產趨勢,用戶可精準搜尋如「近兩年內募資超過 1,000 萬美元的新加坡託管機構」等條件,並直接在平台中向列表企業發送訊息。
Bridge 預計於 2026 年初正式上線,將推出網頁、桌面版及 iOS、Android 行動應用程式。根據官方資訊,其訂閱費用設定為每名用戶每月 5 美元,為機構客戶創造可負擔的入門門檻。法蘭克強調:「我們希望任何人都能體認這項工具的必要性,打造讓加密貨幣真正成為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溝通平台。」
「關鍵詞」:加密貨幣、合規性、機構投資、Bridge、The Tie、通訊平台
「評論」:Bridge 的問世代表從單點創新走向系統化建設,象徵加密產業正逐步與傳統金融體系對接,不再單靠概念吸引資本,而需透過具體基礎設施實現信任與透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