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布特林強調以太幣(ETH)應堅守『不可腐化性』核心價值,業界質疑其理念與現況脫節

布特林強調以太幣(ETH)應堅守『不可腐化性』核心價值,業界質疑其理念與現況脫節 / Tokenpost

以太幣(ETH)共同創辦人Vitalik Buterin(維塔利克·布特林)近日再度強調,以太坊最關鍵的核心特性為「不可腐化性」(incorruptibility),並呼籲社群重新關注區塊鏈的初衷。不過此番見解也引發外界質疑,認為以太坊目前是否仍維持這項「核心價值」仍有討論空間。

根據 CryptoSlate 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布特林透過社群平台指出,「不可腐化性」不僅是以太坊的基本原則,更是整個區塊鏈生態持續運作的根基。他同時點名與此標準密切相關的技術之一為「零知識匯總」(ZK-rollups),並再度公開支持 ZKSync 的技術發展。他稱 ZKSync 雖尚未被廣泛重視,但它提供了「被低估的、極具價值的系統性貢獻」。

ZKSync 最新推出的「Atlas 升級」改進了交易處理能力,單秒可處理多達三萬筆交易,顯著提升以太坊網路的擴展性與效率。此前,以太坊頻遭批評交易速度慢、手續費高,此次升級對該區塊鏈的實用性與可擴展性可視為重要里程碑。

不過,部分業界人士對以太坊是否仍具「不可腐化性」提出質疑。比特幣社群代表、JAN3 執行長 Sampson Mow(山姆森·莫)表示,早在 2016 年 DAO 駭客事件後,以太坊就因發動硬分岔回溯交易記錄,使得不可篡改的特性遭到破壞,他並指出,「真正秉持不可腐化精神的是以太坊經典(ETC)」。

此外,包括未設供應上限、進行預挖(Pre-mine)及從工作量證明(PoW)轉為權益證明(PoS)等多項決策,都讓以太坊在透明性與治理一致性方面承擔批評聲浪。部分評論認為,為因應 ESG 批評而轉型 PoS,雖具技術進步意義,但也被視為偏離原本區塊鏈去中心化精神的一種妥協。

另一項受到討論的是以太坊對第二層擴容方案(Layer 2)的高度依賴。觀察者指出,儘管以太坊主網(Layer 1)保有相對穩定的抗審查能力,但如今愈來愈多的交易與應用轉移至 ZKSync、Arbitrum、Optimism 等 L2 解決方案,這些系統自身尚未完全達到相同級別的安全與「不可腐化性」。評論:「若 L2 無法達到與主網同等層級的信任與治理機制,那麼以太坊整體的抗篡改性仍存在結構性風險。」

整體而言,布特林所倡議的理想目標與目前生態失衡間的落差,凸顯出以太坊在技術發展與哲學追求間的張力。儘管以太坊持續進行升級與創新,但如何在效率、可擴展性與「不可腐化性」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其未來發展的關鍵挑戰。

關鍵詞:以太幣(ETH)、不可腐化性、ZKSync、Layer 2、布特林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