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大型零售商深信,只要打造自家的金融科技部門,即可主導支付系統的創新發展。仰賴充足的資本與遍佈全球的業務網絡,他們相信無需外部技術夥伴,也能夠在技術競爭中領先。然而,這樣的「規模優勢」邏輯,如今卻不再奏效。
隨著企業規模日益龐大,內部創新的速度反而受到掣肘。舉凡一個新點子,不僅需經過冗長的法務審查,還要取得監管單位的批准。而股東則要求短期財報成績,使得具有風險的實驗型項目難以推進。與此同時,許多新創公司正積極測試包括「白標支付解決方案」、區域性定制貸款及區塊鏈支付等前衛產品,他們每日處理的「穩定幣支付」規模甚至高達數十億美元。
根據 FTC(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決定,2024 年大約 246 億美元(約新台幣 8,000 億元)規模的零售業併購案,因可能違反反壟斷規則而遭到擋下,凸顯大型企業在推動創新時,面對的監管壓力與財務負擔與日俱增。最終,「資金雄厚」反而成了企業創新的「腳鐐」。
相比之下,專精於金融科技的公司展現出更具靈活性與速度的優勢。他們將「技術」視為「業務的核心」,並透過雲端原生架構、API 設計與微服務架構等方法,快速設計並優化服務。相對簡潔的決策結構與較低的監管門檻,也加速了產品的測試與上市節奏。毫不誇張地說,他們正打造出「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的新標準。
近期的實例亦可充分說明此趨勢正在發酵。例如零售巨頭沃爾瑪於 2025 年重新選擇「先買後付(BNPL)」服務的合作夥伴,原因在於更靈活的金融科技新創企業能夠「更快速地回應消費者需求」。而快時尚品牌 Shein 也於 2024 年與墨西哥金融科技公司 Stori 合作推出聯名信用卡;顯示他們傾向於借重當地合作夥伴的技術與專業,而非自行開發。
這些趨勢代表大型企業已漸漸從「競爭」策略,轉向與金融科技「共創」核心產品的策略。
不過,BNPL 與信用卡服務只是起點。真正的主戰場,將在於「區塊鏈為基礎的支付基礎建設」。包括代幣化支付、鏈上結算系統、數位積分與忠誠計劃等創新模式,正在逐步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雖然此技術涉及跨境監管合規與建置成本等巨大挑戰,但金融科技業者已開始率先布局,逐步將這些構想落實於現實之中。
具代表性的案例即為穩定幣開發公司 Circle 所發行的 USDC。該穩定幣已整合至多個支付平台,推進穩定幣作為「主流支付工具的常態化」。與此同時,也有許多新創公司推出「穩定幣支付 API」,讓企業無需自行打造系統,即可快速導入加密貨幣支付功能。
在此背景下,零售企業的選擇其實非常明確。如果仍堅持完全獨立作業,勢必再次被繁瑣的內部流程與監管問題所困,最終被行動更快的金融科技業者拋在後頭。但若選擇攜手合作,便有可能結合金融科技的技術創新與大型企業的市場擴張力,共同打造出「能夠觸及數千萬人市場的創新型商品」。
換言之,現階段正是「擁有規模,但缺乏創新」的企業面臨極限的轉捩點。區塊鏈所驅動的全新金融基礎建設已不再是空談,而是實實在在的現實。擁抱,或拒絕,將決定企業在未來市場上的存亡與競爭力。
評論:此現象再次體現大型機構不僅在資本上占優勢,卻常常在機動性與創新轉型上輸給了更靈活的金融科技公司。隨著穩定幣、區塊鏈支付與代幣化應用快速發展,傳統企業若一味封閉守舊,恐怕將在未來數位經濟體中缺席其應有席位。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