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 2025 年後,包括比特幣(BTC)在內的加密貨幣市場表現持續低迷,長期唱衰比特幣的經濟學家彼得·希夫(Peter Schiff)再次透過社群媒體發出警訊。他直言「這才剛剛開始」,並列出導致比特幣潰跌的「配方」。在當前市場缺乏明顯反彈信號之際,希夫的言論受到更多投資人的關注與重視。
根據 CryptoPotato 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希夫長年看好黃金與白銀等傳統資產,並對比特幣等數位資產採取批判立場。他認為,此次比特幣價格的下滑並非單一技術指標造成,而與市場心理變化與整體結構崩解有關。其核心觀點指出:一旦「長期持有者開始大規模出場」,市場將湧現拋售潮,進而帶來價格「毀滅性下跌」。
希夫並進一步指出,目前市場上的大多數比特幣仍處於持有狀態尚未出售,但這並不表示市場供給有限。他警告:「供給成長不僅來自挖礦,一旦持幣者決定拋售,潛藏的賣壓將集中釋放,若屆時需求未見增長,比特幣價格將出現崩跌。」此觀點呼應經典經濟學者亞當·斯密提出的「供需法則」原理。
從市場現況來看,希夫的警訊並非空穴來風。據鏈上數據顯示,一個大型比特幣地址近期將其持幣量從 8 萬枚減至 3 萬 7,000 枚,也就是拋售了近 4 萬 3,000 枚,以當前市值計算,價值約 40 億美元(約新台幣 1,300 億元)。此舉暗示大型機構持幣者正在選擇變現操作,對市場造成進一步下行壓力。
不過在買方陣營方面,黑石集團旗下的比特幣現貨 ETF「iShares Bitcoin Trust(IBIT)」也在單日吸收了高達 4.7 億美元(約新台幣 153 億元)的資金,顯示機構投資人依舊逢低進場。此外,雖然由麥可·塞勒(Michael Saylor)領導的美國軟體公司 MicroStrategy 等公司近期增持步調趨於緩和,但市場整體的買盤動能尚未完全熄火。
另一方面,市場上也出現各種猜測。有部分分析者認為,此輪拋售可能與中國的「神祕資金」脫不了關係,部分投資人甚至將此解讀為「德國政府清算拋售案 2.0 版本」,推測這些資金在拋售後仍可能透過槓桿操作重新進場、收購更多比特幣。
評論:儘管希夫長期以來對加密貨幣持極度保留態度,其言論也常被視為過度悲觀,不過在當前不確定性升高的情況下,這番警訊更顯外界重視。比特幣價格近期承受多重利空壓力,除了短期內供需失衡,也包括監管政策不明朗、全球比特幣採用增速放緩,以及機構投資策略轉變等,導致市場方向模糊,
加密貨幣市場仍屬高度波動且不成熟的領域。若想重新點燃多頭行情,市場或許需要的不只是技術反彈,而是更深層的信心重建與結構性修復。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