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腦機介面邁向去中心化:Neuralink 技術引爆資料主權與人類自由爭議

腦機介面邁向去中心化:Neuralink 技術引爆資料主權與人類自由爭議 / Tokenpost

由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創立的新創公司 Neuralink 正在開發前所未見的腦機介面技術,近日再次引發熱議。該公司開發的裝置大小如硬幣,能將比頭髮還細的電極線插入大腦皮質,用來接收神經元訊號,並透過無線方式傳輸資料。這項創新有望讓人僅靠意念,就能控制電子設備。馬斯克曾宣稱,這項技術將為人類帶來「超能力」,並表達了其遠大的企圖心。

根據目前的應用成果,這類「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簡稱 BCI)」技術對於重度癱瘓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不過,也有不少人對此表示憂慮。原因在於,某些由「億萬富翁」掌控的私營企業,若擁有接觸人類大腦的權限,將與「個人自主權」發生根本衝突。「思考」與「意識」是最基本的人類自由;一旦委由企業來管理,形同放棄了個體對自身神經系統的控制權。

為了回應這類擔憂,一種名為「去中心化科學(DeSci)」的模式逐漸受到重視。DeSci 主張,應將腦科學成果視為「公共財」,而非企業資產,且每個人都應保有對自身腦部資料的完整掌控。這項理念的核心,在於反對將人類神經數據鎖進私人公司的伺服器中。

在實際應用方面,近期一項來自中國的實驗便使用 BCI 技術,測試是否能操控使用者所看到的視覺訊息。此項研究的出發點是為了幫助視障者回復功能,但也引發外界對「誰能控制感知能力」的進一步討論。倘若未來某些機構能直接干預人類視覺、思考甚至情緒,其社會與倫理風險不可忽視。

對此,將腦部資料「上鏈(on-chain)」被視為關鍵解方之一。這種方式是利用區塊鏈等「去中心化技術基礎建設」,將大腦神經訊號加密後儲存,以確保資料的隱私與安全。更重要的是,資料的所有權完全屬於個人,並設有內建授權機制,避免任何未經授權的第三方接觸。藉此,使用者能保有心智能力的同時,也不必擔心精神領域受到侵犯。

大腦並非單純的生理器官,而是融合記憶、情緒與思想的「高度個人化資料中心」。若此類敏感數據落入「中心化機制」之手,就可能讓人類意識變成企業操作邏輯的一部分。評論:這樣的情況將使人與機構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對公共倫理是巨大的挑戰。

此外,當資料權限由科技公司的「使用者條款」主導時,潛在風險將不止於個資外洩,更可能出現「腦部入侵」的嚴重情況。攻擊者如果控制了神經系統,就不只是讀取記憶,甚至能影響動作與認知。

比起這類中心化風險,「去中心化系統」則由使用者自行管理加密金鑰,對權限的授與與撤回皆保有完全控制。此架構促使數據生態由多方維運,形成開放的創新實驗場,而非由單一企業壟斷。

展望未來,BCI 技術是否將發展為「公共基礎建設」,或成為企業壟斷的平台,將由我們今日的選擇所決定。若要實現真正民主又安全的 BCI 系統,則需依賴:裝置間的「開放協議」、研究者的「代幣獎勵機制」、以及保障身份隱私的「零知識資料共用」等關鍵支援技術。

因此,將腦部訊號資料「上鏈」的嘗試,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守護「人類思維自由」的必然進程。我們的大腦,不應成為任何企業或政府的資產。唯有落實個人對自身精神世界的絕對掌控,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應追求的核心價值。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