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貨幣市場中,隱身於背後操盤的「大戶投資人(whale)」往往具備左右價格的潛力。能夠提早洞察這些大戶的動向,對交易者而言無疑是一項關鍵競爭優勢。以 2025 年 8 月為例,一位比特幣(BTC)的大戶拋售了 2 萬 4,000 BTC,當時價值約 27 億美元(約新台幣 3,753 億元),導致市場劇烈震盪,短短時間內便有超過 5 億美元(約新台幣 695 億元)的槓桿部位遭到清算。若能預先掌握這類出貨時機,便有機會透過對沖策略或反向操作減少損失,甚至反轉獲利。
在這樣需要迅速決策的環境中,「人工智慧(AI)」的應用空間迅速擴大。AI 能即時解析龐大的鏈上資料,從中偵測異常交易或重大的錢包移動,進而找出大戶的行為固定模式。不僅限於觀察價格圖表,更是瞄準交易背後的真實意圖。
AI 偵測大戶的首要步驟是經過篩選的過濾機制。以以太幣(ETH)為例,若出現超過 1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1 億 3,900 萬元)的大額交易,透過區塊鏈 API 可即時追蹤。像是 Alchemy 或 Infura 等資料服務商提供介接服務,讓系統自動識別超額交易,並對相關錢包進行深入追蹤,讓使用者掌握一份經AI精選的「大戶動態摘要」,專注於具備意義的資訊。
然而,大戶操作手法多變並不易識破。他們通常透過數十個錢包交錯使用,或分批轉移資產,刻意掩蓋其交易意圖。AI 為此導入更複雜的「行為分析算法」,建構出錢包間的網路結構,找出可能出自同一實體的錢包集群。例如,有些大型錢包經常性地轉帳至相同的小型錢包群,AI 會認定它們極可能屬於同一策略單位,納入同一分析集群。
接著,透過分類與標籤功能,AI 能將錢包根據操作風格劃分為:長期持有型、階段性分批出場型、交易所導向型等,創造出有價值的「交易訊號」。這些資料最終經由交易者或進階 AI 模型進行解讀與應用,使原本裸露的數據轉化為可操作的洞察力。
利用 AI 分析市場並非單一行為,而是一種層層堆疊的程序流程,包括即時追蹤、數據淨化、行為模式分析,到最後進入實際交易部署。一旦流程成熟,便能在市場反應之前搶得先機。未來,根據大戶行為預測市場走勢的模型,將可能成為實現「超額報酬(Alpha)」的關鍵工具。
AI 在降低投資不確定性方面未來也將扮演重要角色。走在時代最前線的交易者早已意識到:「精準解讀資料的重要性,早已凌駕於傳統圖表觀察之上」。善用 AI 來掌握大戶的每一步操作,從此不再是加值選項,而是交易世界的一項入門門檻。評論:對於散戶而言,這或許也是放棄情緒交易、向量化策略邁進的最佳時機。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