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成熟,Web3 生態系中的「啟動平台(Launchpad)」正面臨其原始宗旨遭到淡化的批評。起初設計是為了連結創新項目與早期投資者,如今卻被批為淪為短線籌資工具,忽略項目長期發展潛力,甚至導致低品質項目大量湧入市場。
根據 TechCrunch 的報導,以 Virtuals Protocol 為例,該平台預計在 2025 年 2 月前推出逾 17,000 個 AI 代理人代幣。雖顯示出基礎建設不斷擴張,但也讓外界對啟動平台的「可持續性」與「項目責任」產生疑慮。由於缺乏對產品開發的實質支援,許多項目在形式上發行代幣即可完成募資,但最終陷入失敗,長期下來暴露出整個啟動平台機制的結構性缺陷。
啟動平台的設計初衷,是為具備潛力的 Web3 初創團隊,提供全球投資者進行早期募資的數位集資場域。藉由提升透明度與品牌認知度,確實促進早期項目的快速起飛。不過,這套機制隨著時間發展,逐漸演變為追求「資金引入」高於實質「技術創新」的工具。有專家甚至將其形容為「去中心化版《創業鯊魚幫(Shark Tank)》」。
多數啟動平台主打跨鏈(Multi-chain)支援,標榜中立性,但實際上卻形成「品質控制與技術門檻缺失」的結構問題。不具備驗證制度,讓任何人都能隨意發行代幣,短期內雖降低創業門檻,長期卻導致市場充斥未經驗證的概念與過度行銷,投資人及開發者皆蒙受損失。
評論:這樣的發展顯示出一個明確趨勢——Web3 生態不再適合短期操作。選擇項目的平台若無法建立起實質能力的篩選與成長制度,將只會讓市場信任持續流失。
這種「快速分發代幣」的模式曾經在 Web3 起步階段奏效,現今面對日益嚴格的監管與用戶對成熟產品的要求,早已無法支撐發展。市場正呼喚具體產品、清晰商業模式與落地場景的項目,因此引入嚴謹的驗證流程,幫助具備實力的團隊脫穎而出,是平台的發展重點。
然而,啟動平台的背後基礎也在拖慢整個生態的發展節奏。現階段,多數開發者需自行負責後端架構、伺服器部署與資料安全規劃,對資源有限的創業者而言相當吃力。既有平台僅提供資金支援,卻無法整合工具與服務來提高生產效率,成為創業過程中的一大瓶頸。
評論:光靠發幣吸引資金,只是第一步。創業者要成功,需要的是打破技術障礙的實用支援。啟動平台若不能提供端到端的工具與標準,終將錯失下一波價值創造熱潮。
在此背景下,未來啟動平台的演化方向也逐漸轉向「支援多重代理人應用」的能力。隨著 AI 代理人成為市場熱點,不再只是部署智慧合約,而是建構能解決實際需求、創造營收的應用層系統。部分意見認為,應從「建構應用」出發,再根據應用設計對應的啟動平台,而非單純推出代幣再思考用途。
換句話說,真正能長久推動專案成長的啟動平台,應聚焦在「產品為核心」的策略。透過簡化開發流程、提供設計標準,以及建立公平且透明的獎勵與驗證機制,加速優質項目的落地與擴張,才具備持續驅動生態發展的動能。
結語來看,未來的啟動平台若想擺脫現今的負面形象,必須擁抱轉型,不再讓「代幣發行」成為唯一目的。正如一句話所言:「沒有更好的建構工具,就無法誕生更偉大的項目」——現在正是重新思考啟動平台價值與定位的關鍵時刻。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