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BTC)創辦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持有的龐大資產,近日因量子運算技術的加速發展,再度引發潛在風險的討論。一些專家警告,若未來數年內量子電腦突破現行的加密安全機制,中本聰所控制的比特幣資產恐可能遭到破解與盜取。
根據加密數據平台 Arkham Intelligence 的資料,中本聰在 2009 年至 2010 年初期通過挖礦累積約 1,096,000 枚比特幣,至今這些加密貨幣從未被使用或轉移。當時每個區塊可獲得 50 BTC 的區塊獎勵,依目前匯率計算(1 BTC 約為 109,125 美元),中本聰的比特幣總價值約合 1196 億 4,000 萬美元(約合 1,660 兆韓元)。
根據 Charles Edwards(查爾斯·愛德華茲)──資產管理公司 Capriole Investments 創辦人──於 24 日(當地時間)發出的警告,量子電腦可能在未來 2 至 8 年內具備破解比特幣安全架構的能力。他強調這項預測已基於科學模型推演,並呼籲社群應立即著手將比特幣系統升級為「量子抗性(quantum-resistant)」架構。他補充道,若比特幣仍維持現行加密機制,像中本聰這類長期未被動用的高額錢包,將可能成為量子攻擊的首要目標,甚至出現密鑰被破壞後遭到非法轉移或拋售的情況。
目前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多數區塊鏈系統仍採用 ECDSA(橢圓曲線數位簽章演算法),這在傳統技術下已被視為高度安全,然而面對量子技術,它可能被迅速破解。對此,區塊鏈各界過去雖有針對採用量子抗性加密方法的討論,但實際落地的替代方案仍屬少數。
評論:隨著量子運算技術日益逼近實用階段,產業界應嚴肅看待比特幣「不可變性(immutability)」可能遭挑戰的風險,尤其是對持有巨額資產的「休眠地址」而言,更是不容忽視的潛在威脅。
此外,據專家指出,「中本聰錢包是否啟用」始終是加密貨幣業界極為敏感的議題,如果該地址出現異動,勢必將對市場心理產生劇烈衝擊,引發行情劇烈波動。因此,在技術威脅之外,「信心風險」同樣成為社群關注焦點。
雖然目前尚無跡象表明這批比特幣將被移動,但隨著量子科技不斷突破,「永久凍結資產」的觀念也逐漸受挑戰。未來比特幣是否能如初衷般維持其安全與去中心化精神,成為加密產業亟需探索的重大課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