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BTC)是否已進入真正的「熊市」?一向力挺黃金並長期批判加密貨幣的知名分析師彼得·希夫(Peter Schiff),近日再次拋出爭議言論,指出比特幣兌黃金價格已下滑約 20%,並主張這是比特幣進入「熊市」的明確信號。他認為,作為號稱「數位黃金」的資產,如果表現輸給實體黃金,將會失去其核心價值定位。
根據彼得·希夫於 24 日(當地時間)在 X(原推特)的發言,他指出比特幣自 8 月高點以來,兌黃金價格已下跌逾 20%,而以美元計價則僅下跌約 10%,顯示若以黃金為衡量標準,比特幣表現實際更為疲弱。實際數據顯示,從 8 月 13 日的約 123,800 美元(約新台幣 1,716 萬元)下跌至 9 月 22 日的 112,200 美元(約新台幣 1,557 萬元),跌幅近 8%。同一期間,黃金價格則上漲約 11%,創下今年新高。
對此,加密社群普遍表達反駁。有不少用戶認為希夫的說法忽略長期趨勢,僅憑短期走勢判斷「熊市」,是對市場的不實詮釋。不少加密支持者批評他「選擇性引用數據」來合理化自身偏見,並強調過去五年比特幣相對黃金仍大幅領先。
一位用戶指出,若以比特幣衡量黃金,自十年前每盎司黃金可兌換 4.84 枚比特幣,如今僅剩約 0.033 枚,顯示黃金相對比特幣的價值在十年間「貶值」約 99.3%。另有使用者諷刺表示:「在加密市場中,下跌 20%就說是熊市,就好比把毛毛雨誤認為暴風雨。」
根據 AI 資料分析平台「Grok」的紀錄,截至目前為止,彼得·希夫自 2011 年起,已針對比特幣發布高達 237 次崩盤預測,包括預言其將「歸零」、「失去價值」等,但至今均未兌現。
目前有關比特幣是否進入熊市的辯論仍在持續,畢竟市場近期明顯進入整理階段。不過,單憑兌黃金表現來判斷比特幣價值的評論方式,在加密社群內仍缺乏廣泛支持。
評論:比特幣作為一種全新資產類別,其價格波動極高的特性與黃金不同,而黃金作為傳統避險資產,其穩定性與低成長性可能限制了比較的有效性。將兩者作為絕對對比標準,或許並不公平也不準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