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韓媒報導,Shiba Inu(SHIB) 的「代幣銷毀率趨近於零」,顯示這項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通縮機制已實質停擺,暴露出 SHIB 項目仰賴供給縮減以推升價格的策略基礎十分薄弱。
回顧過去,Shiba Inu 計畫透過社群自發參與的代幣銷毀推動價格上漲。雖然這一構想曾引發熱烈討論,但由於未設計足夠的經濟誘因,整體缺乏長期執行力。與以太坊(ETH) 的 EIP-1559 框架不同,SHIB 的銷毀機制並非根據網路使用量而自動進行,而是一種「任意參與」模式,這讓實際執行高度依賴社群熱情。
初期社群的熱情支撐了一波動能,但隨著時間過去,參與度急遽下降,Shiba Inu 生態系內也未建立能持續支持銷毀的制度與激勵。最終,這場曾被視為共識象徵的運動,漸漸消失在市場視野中。
目前 SHIB 的總供應量仍高達約 589 兆枚,過去雖歷經少數重大銷毀事件,如 2021 年 Vitalik Buterin(維塔利克·布特林)曾一次性銷毀 410 兆枚 SHIB,引起短暫市場震動,卻未從根本影響供需結構。事實上,缺乏系統性變革的 SHIB 銷毀機制在經濟模型上形同虛設。
從價格走勢來看,在經歷 2021 年的狂熱上漲後,SHIB 價格自此長期下行,遲遲無法重返高點。換句話說,若不從供給面真實產生通縮動能,未來 SHIB 幣價要再度起飛,幾乎只能仰賴市場需求的重新點燃,這無疑加重 SHIB 對投資熱潮的依賴性。
評論:從目前狀況來看,SHIB 缺乏內生通縮機制,項目價值成長將難有實質動力。即便市場偶有短線話題推動熱度,但若未落實代幣經濟結構的調整,所謂「銷毀機制」更多淪為營銷口號。
尤其在社群參與熱情減退、開發團隊遲遲未祭出有效改革方案的情況下,未來銷毀率回升的機會極低,也進一步削弱了 SHIB 長期投資的價值敘事。
對投資人而言,如今的「SHIB 銷毀率歸零」可視為一項重要訊號,即:若沒有外來資金或新增需求介入,這個曾風光一時的迷因幣將難以重現輝煌。在沒有大幅改寫代幣模型的前提下,僅靠「期待」無法支撐其未來發展。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