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以太幣(ETH)解質押時間惹議 布特林:45天等待期對去中心化與安全性關鍵

以太幣(ETH)解質押時間惹議 布特林:45天等待期對去中心化與安全性關鍵 / Tokenpost

以太幣(ETH)共同創辦人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近日回應有關「45天解質押等待期」的爭議,指出此等待期對維護網路「防禦力」具有關鍵作用,關乎以太坊的去中心化與安全性。

根據《The Block》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此事件起源於 Galaxy Digital 分析師麥可·馬坎托尼奧(Michael Marcantonio)的言論。他批評以太坊的資產解質押時間長達 45 天,質疑以太坊是否能成為「下一代全球金融基礎」。相比之下,他舉出 Solana(SOL) 解質押僅需 2 天,認為以太坊使用者體驗(UX)相對落後。不過相關貼文目前已被刪除。

對此,布特林表示,質押(Staking)不僅是單純的投資行為,更是一種「保護鏈條」的責任。他將其比喻為軍中服役,指出若成員可隨時退出,整體秩序恐將瓦解。他強調:有限度的退出摩擦對維持去中心化治理至關重要。

根據鏈上數據,目前以太坊上的解質押排隊量已達約 250 萬顆 ETH(約合新台幣 6,975 億元),平均等待解質押的時間為 43 天 6 小時。相對地,有約 44 萬顆 ETH(約合新台幣 1,221 億元)正在等待質押進場,預估排隊時間超過 7 天。整體而言,以太坊質押參與者超過 100 萬人,總質押量達 3,560 萬顆 ETH(近新台幣 9.9 兆元),占整體流通量約 30%。

布特林補充,目前的排隊制度雖非完美,但若直接調降等待時間門檻,將影響那些不常參與網路的節點,可能進一步削弱網路信任與安全性。他重申,維持解質押流程設限,是為了保護整個網路的健全與安全,並非單純為難用戶。

評論:雖然多數用戶期望更快速流動的質押機制,但安全與效率始終難以兼得。如布特林所言,過度追求短期使用者體驗,可能以損害「核心結構」為代價,這在設計公鏈架構時是一項重要抉擇。

針對馬坎托尼奧的爭議性發言,包括前 ConsenSys 成員吉米·拉戈薩(Jimmy Ragosa)與教育者安東尼·薩薩諾(Anthony Sassano)均表示不滿,批評該言論在人為製造對以太坊的恐慌與不確定性;然而,加密產業創業者邁克·杜達斯(Mike Dudas)則為 Galaxy Digital 抱屈,稱該公司長期為 Solana 生態系貢獻價值。

加密貨幣法律專家加布里埃爾·夏皮羅(Gabriel Shapiro)也直指此事件背後可能存有「公司內部壓力刪除推文」的情況,質疑其內部治理的透明與合理性。

回顧此次爭議,不僅揭示以太坊在安全性與使用者體驗平衡上的艱難選擇,也再度反映出主流公鏈在面對市場壓力時須堅守的設計哲學:網路安全與去中心化,仍是不可取代的基石。

關鍵詞:以太幣、ETH、Vitalik Buterin、解質押、去中心化、安全性、使用者體驗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