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債券市場出現的「牛市平坦化(bull-flattening)」訊號,市場觀察到全球經濟成長可能放緩,加密貨幣市場也因此出現動盪。隨著美國公債殖利率曲線進一步平坦化,比特幣(BTC)等風險資產正面臨短期波動性攀升的壓力。
根據 Binance Research 於 10 日(當地時間)在 X(原 Twitter)發文表示,美國就業數據轉弱,加上通膨有所緩和,正明顯影響投資人信心。他們指出,長短期利差的收斂常被視為經濟衰退的前兆,尤其是 10 年期與 2 年期美債殖利率的差距仍然是高度可信的「指標」。隨著本週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即將公布,市場聚焦是否將再次改變資產價格的主軸。
在此背景下,一些加密貨幣投資分析師認為近期的「山寨幣」反彈可能並不具備結構性的支撐力。匿名交易者 Doctor Profit 就透過社群媒體警告,此波上漲可能是一場「分配陷阱」,刻意在 CPI 數據或聯準會會議前吸引散戶進場。他的觀點也與 IntoTheCryptoverse 創辦人本傑明·柯文(Benjamin Cowen)長期主張的「比特幣優勢強化論」不謀而合。
就目前行情而言,根據 CoinGecko 數據,比特幣目前報價為 111,581 美元(約新台幣 1,552.2 萬元),過去 24 小時下跌 0.8%,但近 7 日仍維持 0.5% 的漲幅。若與 8 月 14 日創下的歷史高點 124,457 美元(約新台幣 1,730.6 萬元)相比,價格已下修近 10%。8 月單月跌幅達 8.6%。
從技術面來看,110,000 美元(約新台幣 1,529 萬元)被視為關鍵「支撐位」,若能有效企穩並上攻至 112,000 美元(約新台幣 1,556.8 萬元)關口,則有機會進一步挑戰 116,000 至 117,000 美元(約新台幣 1,612.4 萬~1,626.3 萬元)區間。不過分析師也提醒,若接近上述目標價,將面臨明顯賣壓。
根據鏈上數據分析發現,目前比特幣的價格越來越容易受到「投機需求」影響,而非來自實質使用需求。過去累積大量資產的「巨鯨」(持有 1,000 枚 BTC 以上)正在減碼,同時中型持有者(100~1,000 枚 BTC)持倉比例上升。不過整體網路活動正在降溫,活躍錢包數也在減少,顯示本波動能更像是資金撤出,而非健康輪動。
總體而言,當前比特幣正承受「波動性放大」與「流動性緊縮」的雙重壓力。在此環境下,與其過度依賴「技術指標」,不如關注如債券市場或宏觀經濟數據等「外部訊號」。本週即將公布的 CPI 與即將召開的聯準會政策會議,將成為影響比特幣下一步走勢的「關鍵轉捩點」。
評論:從市場結構與景氣循環來看,當前投資人對於比特幣的信心明顯受壓。未來幾日的數據走向與政策發布,恐將左右投資人對「風險資產」的整體態度,建議關注波動性管理與總體經濟走勢。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