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比特幣(BTC)機構持有突破百萬枚大關 數位黃金地位穩固但礦工危機浮現

比特幣(BTC)機構持有突破百萬枚大關 數位黃金地位穩固但礦工危機浮現 / Tokenpost

比特幣(BTC)正獲得越來越多機構的高度信任。根據 The Block 於 24 日(當地時間)報導,上市公司所持有的比特幣已突破 100 萬枚,占總供應量 2,100 萬枚的約 5%,顯示出比特幣作為「數位黃金」地位的日益穩固。有業界專家認為,這表明比特幣已不再僅是投機性資產,而是正在轉型為具備長期價值的儲備資產。

這項趨勢可追溯至由麥可·賽勒(Michael Saylor)共同創立的商業智慧企業微策略(MSTR),該公司自 2020 年 8 月展開積極買進策略,目前共持有高達 636,505 枚比特幣,按當前市價估算,價值約為 8 兆 8,727 億韓元(約 64 億美元)。緊隨其後的還包括馬拉控股(MARA)持有 52,477 枚,以及由傑克·馬勒斯(Jack Mallers)領導的 XXI 公司,擁有 43,514 枚比特幣。此外,像比特幣標準基金會、Bullish 與日本上市企業 MetaPlanet 分別持有 3 萬枚、2.4 萬枚與 2 萬枚,在在凸顯機構對加密市場的長期信心。

更值得關注的是,不只限於科技或金融領域,越來越多不同行業的企業也加入比特幣持有方陣,如加密交易所 Coinbase(COIN)、礦業公司 Riot Platforms(RIOT)、CleanSpark(CLSK),甚至包括由川普總統大力推動的媒體科技企業川普媒體與科技集團也紛紛涉足。評論:政治界與加密資產的界線逐漸模糊,加速催化比特幣的主流化進程。

然而在這波機構擴張背後,卻存在一層潛在風險。儘管機構資金推高了比特幣價格,但鏈上活動卻顯得格外低迷。根據區塊鏈數據分析機構 CoinMetrics,礦工收取的交易手續費收益已跌至歷史低點。由於 2024 年上半年的減半事件,導致每個區塊的挖礦獎勵已減至 3.125 BTC,當手續費收入也同步減少時,礦工的經營壓力將倍增,甚至威脅礦業的可持續性。

這對整個網路的「去中心化」與「安全性」構成重大挑戰。目前由 Foundry 與 Antpool 掌握的全球算力已超過 50%,「算力集中化」問題再度浮出檯面。若礦業報酬持續減少,而無有效手續費替補機制,將使區塊驗證與網路維運陷入惡性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若依照既定時間軸,2028 年的下一次減半預計會將區塊獎勵降至僅 1.5625 BTC,屆時礦工將面臨更嚴酷的生存考驗。評論:若缺乏使用需求與交易活絡做支撐,即便機構大量持有比特幣,也難以形成健康的生態循環。

總結而言,儘管機構持有量大幅提升有助於強化比特幣的數位儲備資產定位,但若網路的交易量與實際使用率遲遲無法回升,將動搖其「技術可持續性」的根本命題。比特幣的未來,不應只聚焦於「價格」高低,而需要更多圍繞「參與度」與「應用性」的實質成長。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