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比特幣(BTC)遺失規模創新高 逾370萬枚無法復原引發資安隱憂

比特幣(BTC)遺失規模創新高 逾370萬枚無法復原引發資安隱憂 / Tokenpost

根據加密貨幣錢包持續遺失的狀況,近期統計顯示比特幣(BTC)損失規模已創下歷史新高。根據加密資產硬體錢包企業 Ledger 於 2025 年初提出的分析,目前已無法恢復的比特幣數量達 230 萬至 370 萬枚,相當於現價約 1,380 億至 2,220 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 19182 億至 30858 億元),形成驚人的經濟損失。更令人擔憂的是,這類資產遺失的案例並未減少,反而有擴大的趨勢。

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於 2024 年公佈的數據,當年度和加密資產投資有關的詐騙損失總額超過 93 億美元(約新台幣 1 兆 2,927 億元),其中相當大比例的受害者是對數位金融不熟悉的 60 歲以上族群。許多案例與聲稱能幫助受害者取回資金的「復原詐騙」(recovery scam)有關,往往讓受害者陷入二次受騙的風險。評論:這反映即使區塊鏈與錢包技術持續進化,但使用者若遺失密碼與助記詞(Seed Phrase),依然面臨無法找回資產的根本困境。

若不幸無法進入自己的加密貨幣錢包,首先最重要的是冷靜下來並確認錢包的種類。目前錢包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託管型錢包」,由像是幣安、Kraken、Coinbase 等中心化交易所提供。這些平台像傳統金融機構一樣支援透過電子郵件、密碼重設與 KYC(實名驗證)等方式找回帳號,因為它們本就代為管理使用者私鑰,因此具備恢復能力。

另一類則是「非託管型錢包」,如 MetaMask、Trust Wallet、Ledger 等,包括冷錢包類型。這類工具要求使用者自行管理助記詞與密碼,若兩者皆遺失,幾乎無法復原。儘管只要保有助記詞即可在其他裝置上還原錢包,但如果所有資料都遺失,就等同將資產永久封鎖。評論:非託管錢包的高度自主性,反過來也加重了資安責任,對初階用戶而言風險不容小覷。

近來,打著「錢包復原」名義的詐騙行為也不斷蔓延,包括冒充復原公司的釣魚郵件與社群媒體訊息,有些要求預先付款,也有些附上可疑連結誘騙受害者點擊。專家提醒,合法且信譽良好的服務公司絕不會主動要求預先付款,建議只委託與知名資安企業或合法律事務所具有合作關係的廠商服務,才能降低二次受害的風險。

雖然加密資產錢包的使用方式愈來愈多元,提升了操作的便利性,但倘若缺乏基本的資訊管理觀念,任何技術創新都無法彌補這樣的漏洞。為避免資產遺失,必須採取至少雙重以上的備份方案,例如離線儲存、使用密碼管理工具或紙本保存等方式。評論:到 2025 年,加密貨幣的最大風險依然來自於使用者自身行為與管理習慣的缺失。

關鍵詞:比特幣(BTC)、加密貨幣錢包、Seed Phrase、復原詐騙、非託管錢包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