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鏈上分析機構 Lookonchain 於 9 月的報導,加密貨幣市場中的穩定幣總市值已突破 3,120 億美元(約新台幣 9.9 兆元),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儘管市場規模穩步擴大,穩定幣的實際普及率仍面臨諸多結構性挑戰,包括「脫鉤」、「擔保模式不穩」與「信任缺乏」等深層風險。
回顧過往,從 2018 年的 NuBits、2022 年的 TerraUSD(UST)、2023 年的 USD Coin(USDC),一直到 2025 年 Yala 的 YU 穩定幣,各類型設計下的穩定幣皆出現「脫鉤」事故。這些案例說明,無論是演算法驅動或法幣抵押結構,穩定幣仍無法完全排除系統性脆弱風險。
其中,2022 年 5 月 TerraUSD 的崩盤最具代表性。該幣種原以高利率吸引用戶託管至 Anchor Protocol,然而在 5 月 7 日發生 3.75 億 UST 大量提款後,引發類似擠兌現象。原生代幣 Luna 隨即暴增至逾一兆枚,價格自 80 美元暴跌至幾近歸零,與其掛鉤的 TerraUSD 也全面失去錨定價格。此次事件造成高達 500 億美元資金蒸發,並徹底瓦解市場對演算法穩定幣的「信任」。
法幣掛鉤的穩定幣同樣不是風險免疫區。舉例來說,Tether(USDT) 在 2018 年就曾因市場流動性不足跌破 0.8 美元,而 2023 年矽谷銀行倒閉引發的連鎖效應,也導致 USDC 一度跌破 1 美元。與 USDC 掛鉤的多種資產型穩定幣,包括 DAI 與 FRAX 亦同步脫鉤,突顯穩定幣之間複雜的「擔保依賴鏈」。
此外,2025 年 9 月,加密項目 Yala 發行的 YU 穩定幣也因駭客入侵事件發生脫鉤。Lookonchain 指出,攻擊者透過 Polygon(MATIC) 網路製造 1.2 億枚 YU,其中 771 萬枚分別在以太坊(ETH)與 Solana(SOL) 網路轉換為 USDC,最終換得約 420 萬美元(約新台幣 1.3 億元)價值的 1,501 枚以太幣。該資金後續被拆分轉入多個錢包,而駭客生成的 9,000 萬枚 YU 殘存於 Polygon 主網,引發市場廣泛恐慌,再度凸顯穩定幣的安全性與擔保結構問題。
這些事件共同顯示,在極端情況下,穩定幣的「流動性風險」與「流動池深度不足」仍會迅速引爆市場信任危機,導致價值劇烈波動。相較於傳統金融市場,穩定幣的去中心化特性及社群傳播速度亦讓危機擴散速度更快,破壞力更高。
評論:儘管穩定幣總市值連年成長,但其根本性設計缺陷尚未獲得實質性改善。多數專家指出,若想實現更大規模的應用與主流用戶採納,未來穩定幣勢必要在「流動性提升」、「擔保資產透明化」以及「智能合約安全機制」方面持續精進。同時,與全球監管機構的協調合作也將成為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詞」。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