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ryptoQuant 執行長 Ki Young Ju(기영주)的分析,雖然比特幣(BTC)在本質上並非「通縮型資產」,但由於企業級資金持續以快於產出速度的規模大量買進,使其正在展現出類似「通縮」的特性。其中,美國上市企業微策略(MSTR)的策略性操作,已成為這一現象的關鍵推手。
根據 CryptoQuant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Ki Young Ju 表示,微策略自 2020 年 9 月起開始強力買入比特幣,累積至今已持有多達 55 萬 5,450 顆比特幣,佔整體供應量的極大比例。由於這些比特幣未曾出現在市場流通中,實質上造成了供給減少的效果,其所帶來的影響相當於年通縮率約為 -2.23%。這種長期鎖倉的策略,讓比特幣儼然成為類似「通縮資產」的標的。
比特幣雖有限量 2,100 萬顆的總供應上限,但目前每日仍有約 450 顆新幣持續被挖出,理論上尚未形成真正通縮。然而在微策略與其他長期投資機構的大量持倉下,這些新產出的比特幣大多迅速被市場吸收,進一步壓縮流通供應量,逐步形成實質性的「資產緊縮」。
回顧微策略的購幣軌跡,公司首波大規模進場落在 2020 年 9 月,當時比特幣價格約為 1 萬美元。該公司透過 7 萬 8,388 次場外交易(OTC),一口氣收購 2 萬 1,454 顆比特幣。其後無論是在價格高漲至 7 萬美元附近,還是 FTX 事件導致跌破 2 萬美元之際,微策略均持續增持未曾中斷。
截至目前,微策略持有的比特幣市值約為 580 億美元(約合新台幣 82 兆 3,600 億元),其中未實現的潛在帳上收益估計高達 200 億美元(約台幣 28 兆 4,000 億元)。
評論:Ki Young Ju 進一步指出,除微策略外,市場上越來越多機構也採行類似的「長期持有」策略,這可能讓比特幣展現更為明顯的供應萎縮現象。若未來更多主體參與其中,比特幣作為稀缺資產的屬性將加強,長線價格潛力也將更加引人注目。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