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以太幣(ETH)邁入第10年:智能合約霸主地位恐遭挑戰?

以太幣(ETH)邁入第10年:智能合約霸主地位恐遭挑戰? / Tokenpost

以太幣(ETH)自從在比特幣(BTC)啟發下誕生至今已邁入第 10 年。作為全球首個實現「智能合約」功能的開放式平台,以太幣不僅奠定了程式化區塊鏈的基礎,也開啟了去中心化應用的全新時代。不過,面對日益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這位早期先驅是否能持續在「智能合約區塊鏈」領域中保持領導地位,成為了外界關注的焦點。

根據 CoinDesk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在法國坎城舉行的以太坊社群大會(EthCC)上,記者與多位以太坊生態系核心人物進行訪談,對於「以太坊的未來身份定位」提出了深入剖析。該對談也成為紀錄片《以太坊靈魂之戰(The Fight for Ethereum’s Soul)》的核心內容。

參與採訪的關鍵人物包括以太坊基金會(Ethereum Foundation)的托馬斯·史塔捷克、Polygon(MATIC)共同創辦人桑迪普·內爾瓦爾(Sandeep Nailwal)、以太坊法國社區代表傑羅姆·德·提榭(Jérôme de Tychey)、Pigment 執行長羅林·蓋貝爾,以及來自 Dune Analytics、Polygon Labs、YAP Global 和 Base 等專案的高階主管。該紀錄片由 CoinTelegraph 多媒體主管 Gareth Jenkinson 執導,高級製作人 Celine Tan 擔任剪輯。

過去十年間,以太幣經歷了多次重大升級和架構優化。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2022 年完成的「合併(The Merge)」,象徵以太坊從「工作量證明(PoW)」成功轉向「權益證明(PoS)」,被喻為是在高速公路上更換引擎般的技術壯舉。

這項變革不但有效減少了能源消耗,也徹底重塑了區塊鏈的治理與獎勵機制。儘管如此,以太坊仍面臨「區塊鏈三難問題」:即去中心化、安全性與擴展性難以兼得的困境。

隨著 DeFi、NFT、DApp 等應用持續擴張,頻繁的交易活動對基礎層架構造成負擔,導致以太坊無法單靠主鏈支撐整體生態。因此,像 Optimism(OP)、Arbitrum(ARB)、Polygon(MATIC) 等「第二層解決方案」快速崛起,協助以太坊分擔壓力。同時,Sui(SUI)、NEAR Protocol(NEAR)、Aptos(APT)、Mantle(MNT) 等新興「第一層鏈」也積極搶攻市場。

評論:面對競爭者激增與技術門檻降低的現況,以太坊若欲維持主導地位,勢必需要在未來找準定位、明確目標。不僅要持續技術創新,更需要凝聚社群共識,維持其去中心化的核心價值。

未來10年,以太坊能否延續其生態主導力量,將取決於核心開發團隊、參與者與市場如何協調技術發展與價值理念。未來戰局已悄然展開,而以太坊是否能再度成為區塊鏈世界的中心正處於關鍵轉折點。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