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位資產日益融入日常生活,離婚訴訟中出現「加密貨幣如何分配」的新興課題。與共同擁有的不動產或銀行存款類似,比特幣(BTC)、以太幣(ETH)等加密貨幣在法律上也常被視為夫妻共同財產,成為離婚程序中的分配標的之一。這也引發了某些提問,例如是否能將「私鑰」一分為二,但此問題不論在技術層面還是法律層面,皆遠較表面複雜。
私鑰是用來存取加密貨幣錢包的「唯一認證機制」,由長串字母與數字構成,掌控著資產的完整控制權。若試圖分割私鑰,不僅可能導致資產損毀,也會使所有權失效。因此,私鑰本質上必須「完整保留」,無法被切割或分擁。
那麼在實務上,離婚時應如何劃分加密貨幣?根據韓國、美國等多國法規,加密資產已被認定為「可分配的共同財產」,相關判例顯示夫妻可選擇將錢包中的幣種數位轉換為法幣後平均分配,或由法院判決一方分得某個數位錢包的所有權。分配方式可能包括使用「Shamir 秘密共享機制(Shamir’s Secret Sharing)」、「多重簽章錢包(multisig wallet)」或透過信託代管等方式,兼顧「資產安全性與法律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離婚案件中,當事人會企圖隱匿加密貨幣,或未曾向伴侶揭露加密錢包的存在。然而,隨著「區塊鏈鑑識分析工具(Blockchain Forensic Tool)」日趨先進,透過交易紀錄追蹤對方名下的電子錢包與資產轉移路徑已逐漸成為可能,進而提高法律追訴的可行性。
因此,雖然「私鑰本身無法分割」,但其中所對應的加密資產卻在法律上具有「可分配」的特性,兩者應做清楚區分。評論:在川普總統積極接納比特幣作為競選捐款管道、推動數位資產主流化之際,加密資產作為財產的一環,其法律地位與定位勢必將更加受到關注。國內法律實務與大眾認知也需因應數位資產的發展趨勢,重視「加密資產的財產權性質」,避免誤以為可以藉由去中心化與匿名特性逃避法律責任。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