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可收費 AI 崛起:使用者貢獻資料將獲回饋,挑戰科技巨頭壟斷

可收費 AI 崛起:使用者貢獻資料將獲回饋,挑戰科技巨頭壟斷 / Tokenpost

近年來,人工智慧(AI)產業的蓬勃發展,其實是建立在全球數十億用戶「無意識的貢獻」之上:從社群平台貼文、部落格內容、論壇留言等,這些日常線上活動所產出的資料,形塑並訓練出了今日的 AI 模型。然而,真正推動 AI 技術飛躍的人們,卻從未獲得任何形式的「報酬」。龐大的利潤集中在少數幾家「科技巨頭」手中,而資料貢獻者則徹底被排除在獲益之外。

根據韓國媒體報導,AI 發展仰賴各種資訊內容作為學習素材,這些資料實際上就是「無形勞動」的一種。從文字、圖像、程式碼,到使用者的行動軌跡,全都轉化為 AI 發展的燃料,但絕大多數貢獻者甚至無從得知自己已被「徵用」。這種情況與過去創作者遭剝削的產業模式相似,所不同的是,如今影響已擴及全球。

目前,業界開始出現改變現況的呼聲,所謂「可收費 AI(Payable AI)」即是其中代表性方案。這種模式主張:凡是經由用戶貢獻而訓練模型的資料,都應標註明確「來源」與「創作者」,每當 AI 使用這些內容時,提供者就能獲得微額回饋。運作邏輯類似音樂串流平台的版稅計算制度、或是開源軟體授權下的貢獻者署名與分潤機制。從本質上來說,數位資料並非「理所當然免費」。

AI 不像傳統軟體具備固化特性,它具備「學習—衰退—再學習」的生命週期,持續從擷取人類語言、情感與創意中進化。但諷刺的是,這樣的「數位勞動鏈條」並未被現行經濟系統所捕捉,自然也缺乏適當的報酬回饋結構。從這一點來看,現行 AI 生態恐怕更貼近「建立在無酬勞體系外勞動上的巨型機器」。

在「可收費 AI」願景之下,參與即是擁有。這種知識共享經濟旨在推動分散式經濟網路:AI 助理可透過智能合約完成任務、預約服務與執行交易,並藉由資料集、API 與人類回饋來持續學習,但同時也必須對相應資源進行付款。實現這場機器對機器經濟(M2M Economy)革命,需要涵蓋資料使用紀錄追蹤、付費對象識別,及公平分潤機制等完整基礎設施。

目前主導全球 AI 技術的公司,包括 OpenAI、Meta、Google 等少數企業。他們所設計的系統,對教育、國防、經濟政策等各層面皆造成深遠影響。近期,xAI 進一步整合至 Telegram 並與即時訊息、身份驗證及加密貨幣基礎設施結合,加速了這些技術朝少數平台集中化的趨勢。

因此,社會勢必要進行抉擇:究竟是繼續接受由極少數巨頭壟斷的 AI 生態?還是投入建設一個能忠實追蹤貢獻與合理分配回饋的「透明且去中心化的系統」?「使用條款」的改寫已不足以支撐變革,反而需要從更根本的層面開始,例如設立新的用戶權利框架,包括資料提供者的「貢獻權」、「報酬權」與「署名權」,並配套建構如錢包、身份認證與授權管理等必要機制。這些配套並非奢望,而是打造下一世代智慧經濟的根基。

評論:若我們開始承認資料即勞動,那麼就必須重塑整個價值框架,讓供應者成為生態的一部分、而非資源的犧牲品。這項改變勢在必行,因為唯有讓使用者知道「我提供了什麼」,才終將引發下一個問題:「那我值得獲得什麼?」

換言之,AI 作為地球上最具影響力的資產之一,是否最終將落入少數不透明企業私有,將決定我們是否錯失一場所有人都可參與的新機會。在這個關鍵時刻,是時候坦率面對這個損壞的系統,並重新設計更具公平性與透明度的人工智慧經濟模型了。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主打文章

湯姆·李:以太幣(ETH)未來有望飆上 1 萬美元,資產代幣化成催化劑

比特幣(BTC)逼近11萬美元關卡!ETF資金流入與川普友善立場助攻價格突破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