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TokenPost》於 27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黃金投資擁護者彼得·希夫(Peter Schiff)指出,比特幣(BTC)長期持有者近期加速拋售,導致更多資產正從「強手」流向「弱手」。他警告,這一變化可能進一步加劇未來市場的跌幅。
彼得·希夫透過其 X(原 Twitter)帳號表示,長期持有者的賣壓正提升整體市場流動性,這種狀況可類比於公司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希夫說:「當多年未動的比特幣開始被拋售,意味市場已有足夠流動性承接,這很像是 IPO 的瞬間。但如果大量資產從強手流向對震盪敏感的弱手,用戶將更難承受未來可能的下跌。」
作為知名的加密貨幣批評者,彼得·希夫長期以來主張比特幣被高估,並非真正具備價值的資產。他的發言正值比特幣市場結構出現顯著轉變,引發社群廣泛討論。
根據鏈上數據顯示,加密市場中的「OG」——即早期投資者與長期持有者的佔比正在下降。反觀,短期持有者與高點入場的散戶正在逐漸主導市場,這可能讓比特幣更加波動不安。
評論:比特幣流通結構的變動意味著市場正在從長期穩定性轉向短期投機,這可能削弱比特幣的「避險」價值,也讓投資人面對更大的「情緒風險」。
報導同時指出,一名僅擁有 1.2 TH/s 雜湊能力的個人礦工,近日以極低算力成功獨立挖出一枚區塊,挖礦獎勵高達 3.146 BTC,約合 4,366 萬韓元(約合 10 萬新台幣)。在大型礦業中心壟斷挖礦領域的情況下,這類情形相當罕見。
另一方面,隨著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Fed)可能於 12 月調降基準利率,加密資產即將迎來流動性回升。若利率走低,更多資金預料將重新流入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貨幣市場。
儘管比特幣目前的「弱手集中」狀態未必對短期價格造成直接影響,但在面對潛在劇烈修正時,缺乏「強手支撐」的市場結構將可能導致更深層回調。專家呼籲投資人應重新評估自身的長期配置與避險策略,以因應可能的結構性波動。
關鍵詞:比特幣(BTC)、區塊鏈、弱手持有、彼得·希夫、加密貨幣市場變動、聯準會利率政策、個人挖礦、鏈上數據分析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