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貝萊德推以太幣(ETH)質押基金,衝擊企業型持幣策略與DAT模式

貝萊德推以太幣(ETH)質押基金,衝擊企業型持幣策略與DAT模式 / Tokenpost

根據 TokenPost 的報導,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貝萊德(BlackRock)正推動一項以「質押」為基礎的以太幣(ETH)基金,引發市場對於傳統「企業型加密資產儲備策略」(俗稱「加密資產庫模式」)的可行性與未來前景產生疑慮。

根據區塊鏈分析公司 10x Research 的數據,美股上市企業 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 是目前持有最多以太幣的公司,然而其帳面每一顆 ETH 正面臨約 1,000 美元的未實現損失,整體潛在損失金額估計高達 37 億美元(約新台幣 4,976 億元)。

報告指出,由於該公司的「淨資產價值」(NAV)大幅下降,使得一般投資人難以進場,而現有股東若試圖脫手股份勢必面臨重大虧損,陷入「被困局面」。10x Research 創辦人馬庫斯·提倫(Markus Thielen)甚至比喻這種情形猶如「加密版的加州旅館(Hotel California)結構」:投資容易,退出困難。

提倫也提醒,目前諸如 BitMine 等採用「數位資產庫模式」(DAT)的企業,營運結構較為封閉,收費機制不夠透明,甚至與對沖基金類似,可能因高昂費用與操作風險而逐漸侵蝕長期報酬率。評論:這種結構性弱點將在與 ETF 等標準金融產品的競爭中逐漸顯現劣勢。

與之相對,貝萊德推出的以太幣質押基金,預計將為機構投資者提供兼具透明性與穩定收益的選項,有望逐步取代業界原本以企業自行持幣為主的策略。市場觀察人士認為,這項轉變不只影響資金流,更可能重塑加密貨幣企業的上市架構和公司資本運作邏輯。

關鍵詞:以太幣(ETH)、質押、貝萊德、DAT、企業型持幣策略、ETF、NAV、數位資產庫模式

評論:隨著機構參與加深,企業簡單透過大量持幣提升估值的模式,恐難再具吸引力。投資人在投入相關公司股票或資產前,應特別留意基金結構、費用模式以及未來的資金流動機制。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