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量子電腦技術突飛猛進,與日俱增的計算能力正對比特幣(BTC)與以太幣(ETH)所依賴的「加密演算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鏈上資料分析公司 Chainalysis 的報告指出,這項技術進展已為主流區塊鏈系統揭示出潛在風險,並呼籲業界儘速展開安全審查及應對策略的部署。
根據 Chainalysis 於 24 日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Google 近期在量子運算領域的技術突破,儘管目前尚未構成直接威脅,但在可預見的 5 至 15 年內,「真正可攻擊現有公鑰加密技術」的量子電腦可能問世。這將對比特幣、以太幣等依賴「公開金鑰基礎架構」(如 ECDSA、SHA-256 與 Keccak-256)的區塊鏈系統產生深遠影響。
其中最大的潛在風險來自 Shor 演算法。透過這項演算法,駭客有可能從公開金鑰反推出使用者的私鑰,一旦成功,即代表攻擊者可完全操控目標錢包。而另一演算法 Grover,雖然也能削弱雜湊函數的安全強度,但其影響相對有限。
Chainalysis 特別指出,早期比特幣用戶所使用的「P2PK 型地址」以及頻繁重複使用的錢包地址,其公開金鑰早已被永久地記錄在區塊鏈上。這些地址一旦遭到蒐集與標記,未來便可能成為量子電腦攻擊的首波對象。評論:這也代表,比特幣「不可複寫」的特性,反而使這些老舊地址更難被修補或替換,風險更高。
面對這樣的未來威脅,Chainalysis 呼籲各大加密錢包、交易所與區塊鏈基礎設施提供方應立即進行「全面安全審查」,並持續關注量子耐受加密技術(Post-Quantum Cryptography,簡稱 PQC)的國際標準化進程。未來應思考逐步將原有的地址與簽章機制,過渡至具備量子安全能力的「量子耐受地址」。
報告最後強調:「量子科技尚未構成立即性威脅,但可用來準備的時間越來越短。」Chainalysis 強調,越早參與區塊鏈的老用戶反而風險越高,因此此議題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挑戰,更是一項需仰賴資訊洞察與事前規劃的資安考驗。
關鍵詞:量子電腦、比特幣(BTC)、以太幣(ETH)、加密演算法安全、公開金鑰、安全審查、量子耐受加密(PQC)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