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AI 自動化成 DeFi 核心推手?智能錢包安全成關鍵挑戰

AI 自動化成 DeFi 核心推手?智能錢包安全成關鍵挑戰 / Tokenpost

加密貨幣市場運作從不間斷,但人類無法時時監控交易。如今,AI 智能代理正迅速成為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核心」支柱,具備全天候資產管理、自動下單、收益優化等功能。然而,這樣的自動化潛力仍受限於現有的錢包基礎設施。任何動作都需手動簽署的使用者錢包,難以滿足 AI 代理對即時、自主操作的需求。

根據當前市場觀察,雖然「帳戶抽象化」、「智慧合約錢包」等技術逐步推進,大部分 DeFi 平台仍依賴外部持有帳戶(EOA)。部分「可程式錢包」也已進入初步階段,但面臨成本高昂、標準不一、使用率低等瓶頸。若 DeFi 要真正邁入 AI 自動操作的新時代,市場迫切需要一種兼具安全與效率的自動化錢包架構作為「標準」。

以 AI 執行資產操作時,必須優先建立安全邏輯,避免僅依賴預設參數或假設。AI 交易代理可在無需人為介入的情況下自動調整投資組合、執行跨鏈套利等策略,但若缺乏周全的權限設定與資產保護機制,風險可能遠超想像。從錯誤演算法、惡意程式再到內部設計缺陷,任何自動處理錯誤都有可能造成「錢包歸零」的災難性結果。

過去幾起資安事件凸顯了此問題。例如,在 2024 年 9 月,Telegram 上一款名為 Banana Gun 的自動交易機器人因預言機漏洞遭攻擊,結果導致使用者損失達 563 顆以太幣(ETH),市值約 27 億韓元(約 2,100 萬新台幣)。另一個案例來自近期的 AI 交易平台 Aixbt,被駭客攻擊後損失達 55.5 顆以太幣,約 8,100 萬韓元(約 630 萬新台幣)。這些事件反映的並非個別失敗,而是目前自動化基礎設施存在「系統性脆弱性」。

根本原因之一在於現有錢包架構過於單一,僅能進行交易簽署與傳送,無法辨識使用者意圖,亦缺乏對「時間」、「資產敞口」、「交易策略」等條件的複雜控制。用戶被迫在「完全委託 AI 操作」或「完全手動控制」兩者間擇一,難以同時兼顧效率與風險控管。若 DeFi 想在 AI 交易時代持續成長,就需要具備可程式化、多層驗證、可動態授權的錢包系統。

評論:AI 自動化交易不應成為 DeFi 崩潰風險的來源,反而應該是助力其成熟與推廣的關鍵。

理想中的智能錢包,應如智慧合約般,將使用者控制權以邏輯規則進行代碼化。包含時效性存取權限、AI 操作行為的密碼學驗證、與即時風控監控功能。如此一來,用戶即可放心將特定交易任務賦予 AI 執行,卻不需放棄全部資產控制權。這類具彈性的結構,將有助降低風險、突破技術進入門檻,並最終吸引更多人參與 DeFi 生態。

未來若能透過「可編程權限」與「通用金鑰存取協定」,快速實踐網路間的無縫授權同步,將有望打造可跨鏈執行策略與動態管理資產的 AI 生態系。如此一來,過去因架構不一致而造成的自動化隔離問題可望解決,DeFi 的擴展性也將獲得實質提升。目前有意進軍 DeFi 的機構投資人,也常因安全標準不足而裹足不前;若這些自動化基礎逐步完善,將有利於大量資金順利進場。

就如「零知識證明(ZKP)」已成隱私與合規保障的標準之一,未來可編程授權也將成為 AI 時代下自動化領域「安全性」的支柱。

雖仍有人對金融領域引進 AI 持保留態度,但回顧傳統金融,多數機構早已普遍採用「黑箱程式」與「高頻交易模型」。DeFi 也不例外,若無視AI與自動化的浪潮,恐難以持續成長。真正的問題不是該不該啟用 AI,而是我們準備好了嗎?

總結來說,DeFi 正踏入自動化革新的新階段。要讓 AI 真正成為協助者而非風險源頭,自動化與安全兼備的錢包基礎設施必須儘快建置。唯有如此,AI 代理才能守護用戶權益,推動整體市場朝向更安全、開放、可持續的未來邁進。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