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產業正迎來根本性轉變。過去開發者通常在以太幣(ETH)、Solana(SOL)、Cosmos(ATOM) 等各具特色的第一層協議(Layer 1,簡稱 L1)中擇一開發去中心化應用。然而,近來企業開始自行打造專屬 L1 網路,令加密貨幣生態系進入策略重整的新時代。
根據 The Block 的報導,Stripe 正是企業自建 L1 的代表案例之一。該全球支付公司近期宣布,正與創投 Paradigm 合作開發名為 Tempo 的支付專用第一層區塊鏈。此區塊鏈不僅是單純的交易通道,更主打可由企業自主控制的「隱性結算層」,涵蓋手續費、確認時間與系統穩定性等面向。Stripe 也將其近 20 年累積的支付基礎建設經驗,注入 Tempo 的設計之中。
評論:這波企業建立自有 L1 的趨勢,已不僅是技術革新,更反映出去中心化「中立性」所面臨的現實挑戰。Coinbase 的 Base 以及幣安的 BNB 鏈,目前都由平台主導開發與調整策略。如今再加上 Stripe 加入,預示企業導向的「許可型鏈(Permissioned Chain)」正逐漸壯大其影響力。
當然,並非所有 L1 網路都朝企業方向靠攏。比特幣(BTC) 等真正去中心化的協議,仍試圖在監管壓力之外,維持創新空間。部分強調隱私或不可竄改性的區塊鏈,持續支撐非企業導向的生態。然而一旦涉及需取得監管許可、合規風險較高的業務,以 Stripe、Coinbase 等擁有大量執照與現成基礎建設的大型企業來說,速度反倒不是首要,穩定與合規才是優先考量。
評論:對致力於去中心化的開發者而言,真正可掌握的機會,存在於企業選擇不涉足或無法有效參與的領域。例如高度隱私性功能、不需授權即可串接的應用,以及可實現更高合成可能性的架構,都是企業型區塊鏈難以複製的優勢。只要整體生態尚保有真正的模組化(composability)特性,即使企業擁有龐大使用者基礎,創新核心或將再次回歸開發社群之手。
如今,企業自建 L1 協議的興起,正全面重塑加密市場結構與多樣性。L1 不再只是技術選項,更是一項帶有哲學與政治意味的選擇。在去中心化生態面臨挑戰之際,或許也潛藏著一次重新定義未來架構的重大機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