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採用比特幣(BTC)作為核心資產的企業,近期透過「PIPE(私募入股計畫,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模式積極籌措資金,但該策略卻頻頻引發股價暴跌等連鎖效應,形成惡性循環。根據加密貨幣數據公司 CryptoQuant 於 24 日(當地時間)發布的報告指出,數家「比特幣金庫型企業」在啟用 PIPE 融資後,股價已出現嚴重回調。
PIPE 融資是上市公司向特定機構或合格投資人,以低於市場價格出售新股的方式快速籌資。這種模式因能迅速取得大量資金,成為不少企業在比特幣大漲前備戰布局的首選工具。不過,PIPE 的運作方式也導致原有股東股份遭稀釋,進而增加股價下行壓力,為外界所詬病。
CryptoQuant 指出,許多「比特幣金庫型企業」以 PIPE 籌資併購比特幣,企圖押注幣價上漲並重塑「以比特幣為核心」的企業形象。然而,報告指出,實際成效與預期落差極大,不少企業公開發行 PIPE 後,股價自發行價格大跌,部分如醫療與大麻產業企業 Kindly MD($NAKA),甚至在 PIPE 股票開盤首日就暴跌逾 50%;迄今為止該股已自 PIPE 發行價重挫約 97%。
其他如 Empery Digital($EMPD)、Sequans Communications($SQNS)等同樣透過 PIPE 融資的企業,截至目前股價也普遍低於發行價,持續創下新低。即便如 Strive($ASST)、Cantor Equity Partners($CEP)等尚能維持在 PIPE 發行價之上,但外界分析其仍存在高達 50% 的補跌風險。
評論:PIPE 雖有「快速獲取流動性」的優勢,卻也往往以「犧牲股價」作為代價,尤其中短期內若機構投資人進行大量拋售,容易進一步打擊市場信心,加重負面循環。
CryptoQuant 補充表示,若要扭轉這輪因 PIPE 引發的股價下修壓力,唯有「比特幣持續上漲」才能作為關鍵支撐力量。整體而言,PIPE 對企業股價在中長期仍呈現負面影響。
消息也指出,自「微策略效應」發酵後,即微策略(MSTR)將比特幣納入企業資產後,眾多企業紛紛效仿此策略。然而,一旦 PIPE 所釋出的籌碼湧入市場,將顯著削弱短期投資人信心。
在比特幣作為企業儲備資產的長期戰略是否能真正奏效,仍需觀察比特幣市場的下一步走勢,提醒投資人審慎評估相關風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