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ointelegraph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在接受訪問時,HashKey Capital 執行長鄧超(Dung Chao)指出,企業若希望長期持有數位資產,成功關鍵在於建立穩健的「治理架構」與「資產運用紀律」。他強調,目前許多數位資產財務(Digital Asset Treasuries, 簡稱 DAT)策略之所以失敗,往往是因缺乏風險管理體系、資產配置過於集中,以及將數位資產視為單純投機工具所致。
他表示,「關鍵並非數位資產本身是否可持續,而是企業如何管理這些資產。真正的韌性來自於自律,未經制度化投資的資產,通常難以承受市場波動。」
這番言論正值 HashKey Capital 宣布在香港推出一支總規模達 5 億美元(約新台幣 695 億元)的數位資產財務基金之際。這支基金主要聚焦於比特幣(BTC)與以太幣(ETH),標的對象為希望整合長期數位資產策略的法人機構資金,未來將進一步投入鏈上基礎建設、託管解決方案以及數位資產生態系統服務等領域。
鄧超進一步指出:「我們觀察到,現在的機構不再只滿足於持有數位資產,而是希望分享與建構其底層基礎建設所帶來的成長紅利。」他也提到,該基金特別吸引那些想探索「以比特幣為基礎的資產管理模型」的機構投資者,提供其更具實務導向的選項。
此外,鄧超也分析了 DAT 與現貨 ETF(交易所買賣基金)的差異。他指出,兩者間並非競爭關係,而是「互補工具」:ETF 為散戶投資人提供簡便的數位資產敞口,而 DAT 則是企業導入數位資產進行長期財務規劃的策略選擇。
根據市場數據提供商 SoSoValue 的資訊顯示,截至目前,美國現貨比特幣 ETF 所管理的資產總額達 1,523 億 1,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2.1 兆元),占比特幣總市值約 6.63%。相比之下,全球上市企業的公司帳面中,合計持有約 111 萬 1,225 枚比特幣,市值約 1,280 億美元(約新台幣 1.77 兆元),顯示企業直接配置比特幣作為資產的數量其實高於 ETF 所持有的總量。
評論:鄧超的觀點揭示出 DAT 逐步成為主流企業財務策略的趨勢,與此同時,也反映市場對數位資產制度化管理與長期價值挖掘的逐漸重視。若要在這波變革中脫穎而出,企業勢必要強化其治理結構、建構完善的風險控管機制,以及發展具有戰略性的資產配置計畫。精準、有紀律地運用,將成為數位資產長期績效的關鍵。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