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收益型穩定幣崛起:USDC、sDAI 等新興資產2025年或引領加密市場被動收入潮流

收益型穩定幣崛起:USDC、sDAI 等新興資產2025年或引領加密市場被動收入潮流 / Tokenpost

加密貨幣市場預期2025年將迎來新的收益模式,而其中備受關注的便是「收益型穩定幣」。相較於傳統穩定幣如泰達幣(USDT)、USDC僅用以穩定對美元價格,收益型穩定幣進一步發展為只要存放在錢包中,就能自動產生收益的資產類型。不過,在實際投資前,投資人仍須充分理解其收益來源、相關稅制與法律規範。

根據 Decrypt 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目前收益型穩定幣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型。第一類為「國債與貨幣市場基金支撐型代幣化模型」,這類產品以美國國債或短期存款等傳統資產為支撐,並依資產收益率將利潤回饋給持幣者。第二類為「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的儲蓄模型」,例如用戶在 MakerDAO 相關協議中存入DAI後,會獲得收益代幣 sDAI,其餘額將隨協議利率自動增加。第三類則是「結合衍生品策略或質押(Staking)報酬的混合收入模型」,雖然潛在收益較高,卻伴隨更大的波動與風險。

這些收益型穩定幣的共通特色在於:無需積極操作,僅存於錢包中便能產生收入,不過購買方式與合規限制因幣種與地區而異。多數幣種可透過中心化交易所或其協議網站購得,但部分國家因監管政策不同,限制其國民參與。美國境內對此相對嚴格,例如國債支撐型收益幣,發行方因無法向當地投資人支付利息,只得將商品對象鎖定為海外市場。

另須留意的是,收益型穩定幣的鑄造(Minting)權限往往掌握在機構手上。以 USDC 發行方 Circle 為例,一般投資人不能自行存入美元換發新幣,只能從市場上購買流通中的 USDC,顯示該模式仍以機構用戶為主要目標,對散戶而言門檻較高。

持幣後的收益回饋機制依模型不同,有的會「增加錢包內的代幣餘額」(即 Rebase),有的則以「提升單位代幣價值」的方式計算回報。而若選擇搭配去中心化平台進行再投資,潛在報酬雖增加,但操作複雜度與風險亦會相應上升。尤其是稅務問題不可忽視,多數司法管轄區將此類收益視為「所得」,需於收益產生當期申報,並精確紀錄金額與時間。

具體案例包含:Ondo Finance 推出的 USDY,此為以美國國債與銀行存款為支撐的收益型穩定幣,僅對美國境外用戶開放;以及 MakerDAO 生態系中的 sDAI,它是使用者存入DAI後獲得的收益代幣,目前在 DeFi 領域被廣泛採用。

然而,收益型穩定幣並非絕對安全,部分模型仍涉及「合成資產結構」、「高波動性收益來源」或「智能合約漏洞」等潛在風險。此外,隨著監管環境快速變化,此類產品可能納入新的法律框架即成為監管對象。川普總統任內推動的加密貨幣政策是否將延續、是否涵蓋這類穩定幣,也是一大不確定因素。

評論:收益型穩定幣的出現,將為投資者提供穩定幣持有以外的被動收入選項,有潛力成為加密資產組合中的重要工具。然而,這一創新仍處早期發展階段,用戶應全面評估「資產支持機制」、「收益結構」、「稅務義務」與「區域合規限制」等因素,審慎行動。

結論上,收益型穩定幣有望為加密貨幣市場引入新的「被動收入」模式,但其投資風險、制度限制和法規挑戰仍不可忽視。使用者應根據自身資產配置與風險承擔能力,決定是否參與此新興領域的資產類別。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