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金融正迅速邁向人工智慧的新紀元,所謂的 DeFAI(Decentralized Finance + AI),正被視為區塊鏈應用進化的下個前沿。這項技術透過 AI 驅動交易、自動風險管理與參與治理等功能,有望突破傳統智慧合約的侷限。不過,隨著技術快速演進,潛在的「資安風險」與「系統性漏洞」也引起了業界的高度關注。
根據 24 日的綜合報導,傳統智慧合約的執行邏輯為「若 X 事件發生,則執行 Y 動作」,具備明確性與可驗證性,因此在 Web3 生態系中被廣泛應用。然而,DeFAI 系統的核心為 AI 代理人,其決策機制基於機率模型與歷史資料、環境變化等條件綜合判斷,具備高度靈活性,卻也帶來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與不可預測性。「這樣的特性雖提升了效率與自適應能力,但也可能在系統內部留下意料之外的安全漏洞,」資安專家指出。
目前已有多個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開始實驗利用 AI,來即時識別市場趨勢並自動執行交易。然而,這些 AI 系統多半仍架構於中心化的 Web2 架構之上,潛藏「單點故障(Single Point of Failure, SPOF)」的風險。更嚴重的是,如果 AI 模型所仰賴的訓練數據遭到惡意操縱,例如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中利用假訊息製造假套利機會,不僅無法賺取利潤,反而可能導致「流動性池資產遭大量耗損」。
這類 AI 決策過程通常被視為「黑箱」,由於無法外部驗證其判斷依據,導致整體協議也可能被誤導或遭惡意利用,背離了 Web3 所強調的「資訊透明」與「行為可驗證」原則。評論指出,「AI 如成為協議的主導角色,我們就必須重新審視治理與信任的定義。」
因此,若要讓 DeFAI 技術安全落地,不能只仰賴 AI 技術本身的進步。業界需共建「安全責任共享模型」,包括開發者、用戶與第三方審計機構等角色應共同參與安全模擬、程式碼檢閱與紅隊攻防等實務演練。同時,公開 AI 模型原始碼、加強文件註解與治理邏輯說明,也有助於提升整體透明度與信任度。
從目前的應用趨勢來看,DeFAI 已不僅限於執行智慧合約,還將接管資產託管乃至治理投票等關鍵功能。「AI 的決策動機能否被驗證,將是 DeFAI 成敗的核心關鍵,」專家強調。未來或可導入「零知識證明」等密碼學技術,驗證 AI 執行是否合規;也可發展鏈上認證框架與 AI 行為監控工具,從技術層面補強防禦。
不過短期內,最具成效的依舊是嚴格的外部審計、壓力模擬測試與標準化的「透明度規範」。評論指出:「DeFAI 並非本質上不安全,而是其與傳統 Web3 定義略有出入,因此更需謹慎引入;在安全防線尚未到位的前提下,貿然推廣可能帶來毀滅性後果。」
隨著 AI 在金融協議中的角色逐漸擴大,每段程式碼的背後都可能隱藏風險。DeFAI 若想成功推廣,唯有將「安全性」與「透明性」列入架構設計的核心,否則 AI 將可能變成原本區塊鏈生態欲防堵的最大威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