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Cointelegraph》24 日(當地時間)報導,被譽為「華爾街黃金支持者」的彼得·希夫(Peter Schiff),近日直指比特幣(BTC)價格的樂觀預期過於誇大,與長期加密貨幣多頭湯姆·李(Tom Lee)公開針鋒相對。湯姆·李預測比特幣終將漲至 20 萬美元(約新台幣 2,780 萬元)高點,但希夫則強調,比特幣跌破 10 萬美元(約新台幣 1,390 萬元)的機率反而更高,引發市場熱議。
希夫指出,比特幣雖被視為「數位黃金」,但近期表現卻遠遠落後於真正的貴金屬。他表示:「過去兩個月內,金價已上漲 10%,創下每盎司 3,620 美元(約新台幣 502 萬元)的歷史新高,但比特幣卻無法出現明顯反彈。」他進一步表示,這種走勢顯示「市場依舊信任黃金等具實體價值的資產,對於比特幣卻懷有疑慮」。
湯姆·李則認為,比特幣近期漲幅有限主因來自美聯儲維持鷹派政策,導致資本市場整體風險偏好降低。不過希夫反駁指出,若聯準會未能有效壓抑通膨便率先降息,黃金可能持續受益,但比特幣的漲勢將更為受限。他強調:「金價已提前反應,這是市場的前瞻思維;比特幣無法跟上,是因為它未能贏得市場信任。」
除此之外,市場預測平台 Polymarket 的數據亦顯示投資人對比特幣未來表現抱持懷疑態度。根據平台統計,比特幣在 2025 年前突破 20 萬美元的可能性僅有 8%,與其跌回 7 萬美元(約新台幣 973 萬元)以下的機率相當。
希夫更進一步質疑「比特幣四年週期牛市」的有效性。他指出,在過去 4 年內,比特幣對黃金的價格比下跌了 16%,而即便計價美元,其漲幅也只是「虛幻的泡影」。他警告:「比特幣價格劇烈波動,使其難以作為可靠的投資工具。相較之下,像黃金這樣具有實體價值的『硬資產』正重新獲得市場青睞。」
儘管部分觀點認為隨著機構資金大量進場,加密貨幣市場結構已出現重大轉變,傳統的四年走勢已不再適用,湯姆·李也強調:「市場應與時俱進,如今的比特幣與過去已截然不同。」
然而,希夫始終堅持看空立場,重申比特幣絕非金等避險資產的可行替代方案,並評價比特幣的估值「明顯過高」。
評論:此次比特幣樂觀與保守看法的劇烈交鋒,凸顯出「比特幣」與「黃金」兩種資產類型間信任與價值主張的深層分歧。對投資者而言,該押注避險實體資產,或繼續擁抱具有潛力但高波動的數位資產,將成當前市場的關鍵抉擇。
留言 0